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德育的实施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小学阶段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德育。
将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两个重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德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体实施的方法主要有:分类整理古诗词学科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明确各类古诗词德育方向,以便合理使用古诗词教学资源;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时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用诗词经典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既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能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是一项值得学校和老师一直努力的工作。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分类整理德育渗透诵读悟情环境熏陶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曾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短短几句话说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已是重点,但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很多时候德育已经成了一种形式。
这就需要更多的德育方法支持,如果将德育无声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特殊的节日,特殊的场合,那么肯定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的古诗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姿。
很多优秀的古诗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激励和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
千百年来,代代传诵,古诗早已融进了国人的血液和灵魂之中。
当我们远离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们感恩父母的时候,想到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孩子浪费粮食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国难当头,无数仁人志士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赴死·······可见,语文教学自古就有“载道”的作用,它易学、易背、易理解,且影响极深,一生难以忘记,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有重要作用。
目前,为了应对考试,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教学过度的注重诗意与词语的理解,而对于古诗词中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却没有更好的加以利用。
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能利用诗词的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将德育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肯定好于枯燥的说教,其影响也必将是绵长而深远的。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
一、分类整理古诗词,明确德育方向。
古诗词内容丰富,篇目繁多。
在利用古诗词进行品德教育之时,将诗词进行分类,有利于对诗词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同类诗词的理解与积累。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我们一直致力研究古诗词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在今年的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收集了小学阶段的适合学生朗读理解的古诗词名篇,把这些古诗词按德育方向进行划分归类,比如第一篇:爱国篇,收纳的古诗词都是爱国诗篇的代表作.如《满江红》《春望》《过零丁洋》等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第二篇:劝学惜时篇。
代表作有《长歌行》《明日歌》《观书有感》《四季读书歌》等等。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认真学习.第三篇珍爱友情。
代表作有《赠汪伦》《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以此教育学生珍惜友情,真诚待人。
第四篇人生哲理篇,收纳众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古诗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比如《登鹳雀楼》《石灰吟》《游子吟》《进学解》《酬乐天扬州初逢》《悯农》·······将这些古诗词分门别类进行编排,分发给学生每日诵读,并且在每日的广播中,进行古诗赏析,介绍诗的内涵和诗中的故事。
有助于学生在朗读时更好的理解诗中情感,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积累运用。
同时也是给学生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道德大讲堂。
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理念,诗中养德影响深远。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知性强,善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
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1、营造诵读情境,读中悟情润物无声。
古诗教学重在朗读,要想读的好,必须先悟情,理在情中。
读出感情必然就能明理。
比如在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因为班级里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我先让班里的同学说说过节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感受,先让他们体会思念之情,再读古诗的时候自然就多了一股浓浓的乡愁。
无形中让他们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奈,从而激发他们对故乡和亲人的热爱。
诵读情境的营造,还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了体现瀑布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美丽图片,图文结合,再配上古筝《高山流水》,学生自然就能读出瀑布的美与壮观。
再出示一些写景的古诗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展示祖国山河的壮美,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将对美丽河山的赞美尽情地表达。
这样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就如春雨润花无声却绵长。
2、深入研读古诗,挖掘德育资源。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时需要执教者细心的去发现去发掘。
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原本明确的德育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
但在教学“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我提了一个问题:泉眼是怎样爱惜泉水的学生回答的很好,说泉眼为了爱惜泉水就无声的细细的流。
我突然想起最近几天总是发现学生在水池边洗手用水时把水龙头开到最大,让水哗哗的流淌,浪费严重。
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的教育呢于是我就问同学,泉眼都知道爱护泉水,那我们同学洗手时把水龙头开的哗哗的这种行为好不好呢很多学生低下了头。
我接着又问,那我们该向泉眼怎样学习呢学生们回答说:要开的小一些,让水细细地流无声地流。
接着我就给同学提了一个建议。
我建议大家用改写诗句的形式写成环保标语贴在学校的水池边。
很多同学给出的回答虽然有些幼稚但还是挺容易记忆的。
比如有的同学写的是”龙头无声细细流,,大家用水要轻柔。
”还有的写的是“洗手用水惜细流,节约用水最光荣”······相信以后大家在洗手的时候肯定能想到这首诗,并记得将水龙头开小一点。
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记忆理解,又提升了他们的文明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我们学校一位老师执教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在理解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古人做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她收集展示好几个具有代表的古人学习的小故事。
比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等,这些资源的展示很好地诠释了古诗,也恰到好处地教育了学生要勤奋学习。
古诗词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要不断积累,不断挖掘。
并进行合理地使用。
三、经典陪伴成长,优良传统常记在心。
除了在课堂上要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品德教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注意古诗词的德育熏陶。
自从我校申报课题以来,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也体现出浓浓的诗词德育文化。
教室里贴的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图书馆里贴的是“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食堂里挂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校园的围墙印上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每天早晨二十分钟的晨读课,校园里飘荡的是校本教材中的一首首古诗词,诗声琅琅,让人沉醉;课间活动是古诗韵律操《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的学生无论在学校的什么地方,抬眼皆是古诗词。
并
且,学校经常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每周一次国旗下展示表演,每学期一次全校比赛,多种形式的编排始终围绕一个德育主题。
比如去年我们班里的古诗词诵读主题是《乡愁组诗》。
收录了十几首乡愁主题的古诗,如《静夜思》、《秋思》《回乡偶书》等等,同学们用自己的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念。
将自己的深情都融入到了对古诗词的演绎之中。
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及其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经典的传承和德育的熏陶是学校和教师自始至终的任务。
学习经典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能将这两项工作融合在一起将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会继续摸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