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究的设计论证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以来,建构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与日俱增,对学校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而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正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既涉及学习又涉及教学。
这种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始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共识:教学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它主要关注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关的问题,如:教学怎样影响学习结果的产生?学习对教学有什么影响?有关学习的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针和教学实践?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倡导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增强技能、个人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充分发展;呼吁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选择承担主要责任,并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容、学习进度等加以控制。
现阶段,国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蒸蒸日上,提出了很多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而因为学术局限性,有关于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的结合这方面的研究容极其稀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标,研究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责任的首要承担者,教学关注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
因此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学习什么?怎么学?学生在什么情境中、条件下学习?学生还在继续学习吗?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吗?目前的学习如何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
在这些基础上,本课题更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以上的问题。
这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为,信息技术是能够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的,应用信息技术环境能够使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强,更有效的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研究本课题主要是为了填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环境融合的不足,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学生从被动依赖型的学习者,转变主动自主型的学习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会自发地产生,也不会短时间完成。
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干预。
基于这个思路,本课题初步在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实施。
所用到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分组实践法等。
(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协作学习
学习小组是教学中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
协作学习的研究
是伴随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的普遍化出现的。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分工、讨论沟通、问题解决等形式获得新的知识,在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过程中,可从对方那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灵感,吸纳其他成员的优点。
学生在学习如何协同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能促进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独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能增强学生对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包容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协作学习的成效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辅导者对学习小组的有效控制和保证,所以教师从学生组建小组之初就要介入协作学习的全过程。
首先是对合理的分组提出建议和指导。
我国有学者对协作学习的研究指出:以自由结合为主,兼顾能力、性别的差异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可遵照“互助互补,协调融洽”的原则,根据学习容,结合课前问卷显示的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能力差异、兴趣异同、所修课程的成绩等灵活分组。
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角色作用,通过协商讨论、会话沟通,协助各小组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设计有利于学习任务达成的学习活动。
第三,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监督和跟踪。
通过交流工具及时掌控各小组的学习进程,也可以建立定期的“师生会晤”制度,这种方法对于避免小组伙伴由争论产生的“不和”,降低耗尤其见效。
最后要力求对学习小组和学生个体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对于以上几点,可以创设一个专用的网络平台,从分组开始,设计每个小组的专用网页,有效进行组互动交流和评价。
(二)创设有益于学习者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创设有益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需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激励者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通过指导和促进学习起作用。
这种定义不是单纯的从角色角度对教师的作用加以限定,也不是提供一种教师角色转换时的选择,而是从功能性的角度阐述教师的意义:教师把自己和学习者放在一起,并始终把注意力、重点和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有益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具体到教学实践:
一是设置便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形成参与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决策权,在课堂教学进度、经典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场所选择、实践方案的拟定,作业上交时间、论文题目的选定、平时成绩考评标准的制定、小组间辩论胜负结果的裁决,课堂游戏组织和角色扮演等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这一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实施。
二是设计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注重讨论和会话。
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争议话题的案例,同时组织讨论。
教师应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同时运用广泛的经验给初学者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获得、探究和利用有难度的材料。
这种方法在给学习者提供公开讲演和辩论机会的同时,也能把发展学习技能的活动和培养自我意识的
任务联系在一起。
对于这种方法来说,信息技术环境的融合非常必要。
三是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应,做更多的反馈工作。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构建,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及时的反馈,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评估结果的分析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进行具体、集中的反馈。
(三)培养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强调:评价目标更多的指向促进学习;提供发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机会,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自我评价的体验,因此不太可能会运用合理的参照标准或自发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他人的工作进行准确和富有建设性评价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估标准。
这样能够深化和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引领学生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其意义和价值;能够改变学生对评价目的和评价过程的看法。
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制定的标准中了解学生认为和表达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是什么。
具体做法可以是:建立课程电子档案,创设参与评价的平台。
形成性评价的难题之一在于无法及时采集准确、全面的信息,而融入信息技术环境则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建立课程电子档案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教学评价方法。
课程电子档案可以清晰无误地记录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
班级中可以记载学生个人的创作、学习心得、学习资源,他人的评价容,组间评价的信息。
还可以有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每一
项任务做出评价,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教师主要用于提供学习扩展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记教学日志、反馈评价结果和交流信息并管理学生。
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和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做出公正的评价,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改进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达到“评价促进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