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奥苏贝尔区分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他所主张的主要学习形式。
他特别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而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奥苏贝尔还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按层次排列的概念结构,高层是一些抽象概念,较低层次是一些较具体的观念。
每一个学科的概念结构都不难确定,而且能够教给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概念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具体领域,还可成为解决这些领域诸多问题的“智力地图”(intellectual map)。
人的大脑也具有与上述学科的概念结构相类似的信息储存系统,也是一个按照层次组织的概念体系(即通常所说的认知结构),它为信息和概念的学习提供了“固着点”(anchors),并成为这些信息和概念的储存库。
所以,教材的组织形式(教材结构)与人们在头脑中组织知识的形式(认知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的最重要因素●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掌握学习教学策略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学生定向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使学生了解所谓的掌握是什么涵义,自己应提供哪些证据证明自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
2.学习方法指导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须花上一些时间对尚未接受掌握教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学习程序与方法。
主要指导事项包括:确立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态度;每个学生依据考试表现单独评定成绩,同学之间不作比较,鼓励每一个同学获得优良成绩,成为掌握者;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学生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后,均须接受测验并提供反馈/矫正程序;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实施教学首先进行班级团体教学,教学结束在移到下一单元教学之前,实施单元形成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把学生分成掌握组与非掌握组,给予非掌握组以补救性教材与教学,直到其掌握为止,方可进入下一单元教学。
给予掌握组学生以充实性教学,使之进入第二单元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遵循“起始班级教学——诊断进步测验——证实掌握或实施个别修正”的顺序进行单元教学,在学期结束时,则对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掌握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个手段不是用来对学生区分等级的,而是验明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完成下一个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同时,布卢姆等人认为只要提供需要的时间和帮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只是不同学生对学习特定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媒体种类认识可能会不一样。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通过与他人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修改和培养人格的目的,因此,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运用。
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自主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加入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
该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动作定向教师向学生阐明需要掌握的行为技能及技能的操作原理,同时向学生演示具体的动作,使学生明确要学会的行为技能的要求。
2.参与性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练习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消除不正确的动作,强化正确的动作,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由不够精确、熟练逐渐走向精确、熟练。
3.自主练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可以将单个的技能结合成整体技能,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更加熟练。
4.技能的迁移学生动作技能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可以不需要思考便能完成行为技能的操作步骤,并且可以把获得的技能与其他技能组合,构成更为综合性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需求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的最优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者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及对象的各种教学策略,才能在教学设计实际中选取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环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情境-陶冶教学策略有时也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
通过与他人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修改和培养人格的目的,因此,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当然在认知教学的某些领域如外语教学中也广泛运用。
该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自主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加入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
3.总结转化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
该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动作定向教师向学生阐明需要掌握的行为技能及技能的操作原理,同时向学生演示具体的动作,使学生明确要学会的行为技能的要求。
2.参与性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模仿练习一个个分解的动作,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消除不正确的动作,强化正确的动作,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由不够精确、熟练逐渐走向精确、熟练。
3.自主练习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可以将单个的技能结合成整体技能,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更加熟练。
4.技能的迁移学生动作技能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可以不需要思考便能完成行为技能的操作步骤,并且可以把获得的技能与其他技能组合,构成更为综合性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需求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的最优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者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及对象的各种教学策略,才能在教学设计实际中选取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环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段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步骤是: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它渊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后经苏联凯洛夫的改造而传入我国。
其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所以在实践中长盛不衰,至今仍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
其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此,多年来在这方面一直受到批评与指责。
然而,正如奥苏贝尔指出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被动的,关键是能否转化为“有意义学习”,即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五段教学策略”能否扬长避短,继续在教学领域发挥作用,并不取决于策略本身,而是取决于运用这种策略的教师能否作到以下两点:传递新知识时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传递新知识时应激发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有关的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九段教学策略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过程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根据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激发兴趣与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
“九段教学策略”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所以不仅能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