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观粒子构成的。
科学假设存在合
【设问】这一猜想合理吗?
了解科学史实
理的前提。


【图像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

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
通过科学手段,认
国”
识微观粒子的客
【总结】科学手段证明:微观粒
观存在性。
子是客观存在的。为形成学
科规范,科学家们给它们命名为分子或原子等。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板书】1体积、质量都很小
【提问】由视频可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多少?这证明分子
感受微观氛围,初
【提问】:深呼吸,闻到了什么味
感受、回答问
步形成微观世界
道?那你们看见香水了吗?

是我们看不见摸

【过渡】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香水
不着的世界。
却能闻到香味?为解释这类现
象,基于生活事实,许多学者提
通过了解科学史
出了猜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
实,认识科学探究
小粒子构成的。即:物质是由微
的一般步骤,明确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祭生活、思考生活的科学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视角,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的现实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


八、、


八、、
重点:1、建立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2、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性
3、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解决措施】以截取“小纸条”的实践活动引入,突出物质是可分的;趣味性的演示“暗香来”以如何解释“暗香来”味贯穿教学始终。补充与改进教材实验,增强逻辑性和趣味性;通过演示、图片、影视、陈述、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参与体验的同时突破重点。
立“物质是由不连
续的、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是一个难点。
(八)教学
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音乐影视】:芳香扑鼻、酒香不

怕巷子深、丹桂飘香
由熟悉的宏观现

【导语】:这些生活现象将带领我
象引入微观课题,

们从宏观世界走进一个全新的微
感受生活现象
初步建立宏观与

观世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
难点:1、学生用感官认识的物质是连续不间断的,建立“物质不连续,是由分立的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2、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解释生活现象。
【解决措施】从感性到理性,启迪思维,质疑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播放直观形象的微观动画,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三)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倾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察、
接受信息
了解学科术语,知道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层层递进,建立“物
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规范的学科语言。




【提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刚刚我们闻到香味却看不见香水分子,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征?
【过渡】分子究竟有多小?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收集信息,填写导学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教学时间
20分钟
(一)
教学设计思想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探究属性和社会属性,赋予化学课程以特定的内涵。化学课程不仅要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更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础上做到会发现、会分析、会总结、会应用。
(五)
化学用品(高锰酸钾溶液、烧杯、大试管、蒸馏水、酚酞试剂、
资源浓氨水、滤纸条、橡胶塞),香水,PPT课件,学案。
《分子和原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
(六)三单元课题1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
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微观之间的联系。
的课题:分子和原子
【实践】:截取小纸条,秘密喷洒
香水

【板书】31分子和原子
参与活动,感
初步形成物质疋
一、物质是由构成的。
知宏观物质是
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问】:纸条能被细分为更小的
可分的
的”观点。

纸条或纸屑,这说明宏观物质是
连续的还是可分的?
【过渡】:物质到底能被细分到何

种程度?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七)
1、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

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2、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之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

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3、在生活中可感的宏观物质都是连续的,要建〔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初中化学启蒙阶段,选取化学史上代表性知识尤为重要,近代化学中“分子一原子论”的建立,抓住了化学这一学科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因此分子和原子贯穿化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微观粒子(如分子)特征的理解,是分子和原子系列知识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因此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和实验探究,能使教学内容更具层次感和趣味性。
2、认识微观粒子(如分子)的存在性及其特征。
3、能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1、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


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2、观察实验,联想对比,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咼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


1、知道直觉、想象与科学事实对创造的巨大作用。


2、感受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智慧,产生探求微观世界的热

情。

3、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

重要途径。


4、通过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认识,培养用
辩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


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方法上结合讲


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使同学们在理解掌握的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