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性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类,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污染的食物均有可能导致此类疾病,但真菌毒素的种类较多,因此真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治也不是特别规范。

为提高本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本课件介绍了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预防控制等知识,并对几种常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促进真菌性食物中毒在临床工作中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治。

一、真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
人畜食用了被真菌毒素污染了的粮食、食品和饲料后,发生的食物中毒,称为真菌毒素食物中毒或真菌性食物中毒。

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真菌毒素多达300 余种,与食品关系密切的、比较重要的有几种,如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3- 硝基丙酸和展青霉素等。

其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包括串珠镰刀菌素、伏马菌素等。

麦角中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真菌性食物中毒,早在9 ~14 世纪的欧洲纠频繁发生;在公元18 世纪时,法国曾由于麦角中毒死亡8000 余人。

二、真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真菌性食物中毒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一般烹调方法不能去除。

由于真菌毒素结构
简单,分子量小,对热稳定,因此,采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和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
毒素。

(2 )中毒与食品有关。

中毒的发生主要通过被污染了的食品,通常在可疑食品中可检出真菌或其毒素。

(3 )临床表现为脏器损伤症状。

与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
肠炎症状不同,真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损害实质器官。

按毒素损害的不同病变特征,可将真菌毒素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造血组织毒、细胞毒、生殖系统毒等。

一种毒素可作用
于多个器官,引发多部位病变和多种症状。

(4 )一种真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同种毒素可
由多种真菌产生。

而且,真菌菌株的产毒性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产毒株在不同
的环境和地域中,它可能有的是产毒,有的并不产毒。

(5 )没有传染性和免疫性。

由于真菌毒素分子量小而不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6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这是由于真菌繁殖和产毒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7 )目前尚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

三、几种常见真菌性食物中毒
(一)赤霉病麦中毒
赤霉病麦中毒是指食用了被镰刀菌侵染前发生赤霉病的麦类引起的食物中毒。

这是我国
最重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早在二十世纪30 年代我国已有赤霉病麦中毒记载。

1 、流行趋势
我国许多省都发生过赤霉病麦中毒,长江以南各省,每隔 3 ~ 5 年就有一次较大的
流行。

我国乌苏里江地区发生的“昏迷麦”中毒,前苏联、北欧发生的“醉谷病”,欧洲的“醉黑麦病”等都属于赤霉病麦中毒。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有赤霉病麦中毒报告。

2 、赤霉病麦中毒的致病因子
其致病因子主要是禾谷镰刀菌,此种真菌在有性阶段称为玉米赤霉菌,它可产生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类真菌毒素。

目前已知引起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毒素是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
的DON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NIV (雪腐镰刀菌烯醇)、T-2 毒素等。

3 、赤霉病麦中毒的临床表现
赤霉病麦人类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在30min ~1h 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泻、手足发麻,颜面潮红和醉酒样症状,持续2h
后逐渐恢复正常。

症状特别严重者,还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等轻微波动,但未见死亡报告。

(二)麦角与麦角中毒
麦角是麦角属真菌(Clauiceps prupurea)侵入谷壳内形成的黑色和轻微弯曲的菌核(Sclerotium) 。

菌核是麦角菌的休眠体,菌核形成时多露于子房外,形状似动物的角,故称麦角(Ergot )。

其宿主多为禾本科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大米、小米、玉米、高粱和燕麦等。

在收获季节如碰到潮湿和温暖的天气,谷物很容易受到麦角菌的侵染。

早在17 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食用含有麦角(Frgot) 的谷物可引起中毒,即麦角中毒(Ergotism) 。

1 、麦角毒性成分
麦角的有毒成分主要是一组具有药理学活性能的生物碱,即麦角碱(ergot alkloids ),可引起人畜中毒。

麦角碱为白色结晶,具有碱的一切化学性质,对热不稳定,见光易分解。

2 、中毒种类及临床症状
麦角中毒可分为两类:( 1 )坏疽型麦角中毒。

其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肢端感染和肢体出现灼焦和发黑等坏疽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断肢。

( 2 )痉挛型麦角中毒。

其症状是神
经失调,出现麻木、失明、瘫痪和痉挛等症状。

3 、中毒机理
麦角中毒的机理也可分两方面:( 2 )坏疽型麦角中毒的机理为麦角毒素具有强烈收
缩动脉血管的作用,从而导致肢体坏死。

麦角毒素可无需通过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而收缩动脉。

麦角毒素的这一作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低剂量的麦角毒素常用于中止产
后出血。

而且,麦角毒素还可促进子宫收缩,故具有催产的作用。

( 2 )痉挛型麦角中毒
主要是由于麦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目前,人们对痉挛型麦角中毒的生理基础了解甚少,可能与中毒个体对麦角毒素的易感性及麦角真菌生物合成的变异性有关,其机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由于食用了保存不当发生霉变的甘蔗而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

1 、流行概况
霉变甘蔗中毒仅在我国有所报道,发病地区主要是我国北方。

这些甘蔗都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收割后运至北方,在仓库贮存过冬,到春季出售。

由于贮存不当而发霉,
食后发生中毒,一般发病季节都在每年的2 ~3 月份。

2 、中毒因素
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原菌是节菱孢霉,该菌的代谢产物3- 硝基丙酸是致病毒素。

该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是神经毒素。

除了节菱孢霉能产生3- 硝基丙酸外,还有些曲霉和青霉也可产生3- 硝基丙酸。

3 、临床表现
霉变甘蔗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15 ~30min ,最短10min ,最长48h ,最初
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障碍,进而出现阵发性抽搐,四肢强直等神经症状。

最有特征性的症状是眼球向上凝视,最后进入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因此,为了预防霉变甘蔗中毒在购买甘蔗时候,一定要精心挑选。

在同一根甘蔗上的不同部位可能存在污染并产生3-硝基丙酸,因此,在吃甘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甘蔗。


常的甘蔗食用部分为白色,如果发现发黄或者有异味就可能被污染了。

(四)霉变谷物中毒
霉变谷物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在田间已污染真菌毒素的谷物,这些谷物在收获后未及时晾晒或保存不当,致使真菌继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1 、流行情况
霉变谷物中毒可发生在任何季节,主要发生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特别是以玉米为主的
地区较易发生霉变谷物中毒。

引起霉变谷物中毒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一种。

2 、临床表现
(1 )黄曲霉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其临床表现为:有短时间、一过性的发热、呕吐、厌食、黄疸,有些症状较轻的病人可以恢复,重症病人在 2 ~ 3 周内出现腹水、下肢浮肿、肝脾肿大,很快死亡。

症状较轻的病人可以恢复。

(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引起
的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与赤霉病麦中毒相似。

(五)黄曲霉毒素与人类的急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 倍,砒霜的68 倍。

导致动物和人急性中毒。

1 、产毒真菌及产毒条件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只有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寄生曲霉皆具有产毒能力,该菌在我国各地区很少见。

黄曲霉的产毒能力则因不同菌株而有很大差异,有的产毒、有的不产毒,毒株的产毒量也各不相同。

一般寒冷地区产毒株少,而湿热地区产毒株多。

除菌株本身的产毒能力外,适宜的湿度、温度、氧气和培养时间皆为黄曲霉生长繁殖产毒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外,生长基质也很重要,天然培养基比人工合成培养基产毒量高。

适于产毒的天然培养基有大米、玉米、花生粉和小麦。

在用于产毒培养时,可以使用整个米粒,也可以将其破碎进行产毒培养。

2 、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AF )纯品为无色结晶,易溶于氯仿和甲醇而不溶于正己烷、石油醚与乙醚中。

在长波紫外光下,AFB1 和AFB2 产生蓝紫色荧光;AFG1 和AFG2 产生黄绿色荧光。

AF 分解温度为237 ~299 ℃,故烹调中不能破坏其毒性。

在有氧条件下,紫外线照射可去毒。

3 、中毒机理
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 、RNA 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

4 、人急性中毒
国内外曾有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报道。

如1974 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

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 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