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说“足三里”

细说“足三里”

细说“足三里”
一般来说,历代各家所选取的最常用穴皆属临床精华穴、高效穴。

从历代针灸歌赋来分析,足三里的使用频度排在第一。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五腧穴中的合穴。

胃属土,故足三里为土经土穴,是胃经的最主要穴位,也是养生保健要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一、足三里的命名
分析足三里命名之义,“里”与“理”通。

人以肚脐为界,
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分为三部,万物由之,理在其中。

故足三里穴能调和天地人,能治人身上中下诸病。

足有三里,手亦有三里,二穴同名而异位,其治可互通。

一般而言,足三里可补身半以下诸虚,而手三里能补身半以上诸虚。

二、足三里的功效
1、补气血
五行之中,土为中轴。

人以土为母,土足则气血旺,土虚则气血弱。

补虚,当先补土。

补土,可用足三里穴。

《内经》有言: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足三里穴是土经土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针刺或艾灸足三里穴能加强气血的生化,达到补气补血的效果。

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其理亦在此。

且人身土气一旺,则能伏火,火不散溢,亦有助于阳气归根,阳气归根,即是藏精。

2、调脾胃
《内经》言: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海者,经气汇聚之深处,百川汇聚为海。

故足三里能调节全
身水谷精微的输布。

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治胃病及胃经诸病,尤能调畅胃气。

《内经》云:“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故足三里能治饮食不节诸病。

且“合主逆气而泄”,又擅治胃气上逆诸病。

古人有“肚腹三里留”的经验,凡肚腹诸病,皆可取足三里穴。

食欲好,是胃的受纳功能健旺;若人偏瘦,是脾的运化功能减弱。

调理脾胃,当取胃之合穴足三里,脾之原穴太白,二穴皆属土经土穴,最能安土,调补脾胃。

3、抗衰老
足三里还是抗衰老的名穴,经常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被后人尊称“药王”的孙思邈重视“保健灸法”,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名言。

土为后天之本,土能承载并化生万物,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及脏腑均得以滋养,故能延缓衰老。

灸足三里能延年益寿。

日本民间流行的做法是:取足三里穴连续灸,从农历初一灸至初八,每天灸若干壮。

当代名医彭静山提供了另一种灸足三里法:每农历月初一灸一壮,初二灸两灸,递加到初七灸七壮,停止。

然后十五再开始灸七壮,每日递减一壮,至21日灸一壮,即止。

每月坚持。

此法尤其适合于老年人。

4、养生保健
足三里还能牵引全身,是防病保健的第一大穴,正如孙思邈所言:“一切病皆灸足三里三壮。

”唐代时即在民间流行去南方瘴疠泛滥之地前先灸足三里的养生方法,且古人有不与足三里穴没有灸疮的人一起远游的观念,概因未灸足三里则人体抗病能力不强,容易患病。

灸取于火,火性热而属阳,其性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过去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就要经常灸足三里穴,使该处常有灸疮才好。

5、治肾病
土能克水,足三里为土经土穴,善治水湿泛滥诸病。

且戊癸合化,戊胃与癸肾相通,故取足三里能治肾病。

推之,足三里既能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又可兼治肾病,肾为先天之本,是能顾护先天与后天,其功之大,不可胜数。

6、治肺、大肠、肝病
土能生金,故足三里能治疗虚劳(久病及肺)。

且胃与肺经、大肠经、小肠经和肝经相联系,故足三里能治疗肺、大小肠与肝诸病。

7、治辰时诸病
胃经对应于辰时(上午七点至九点),故凡辰时所发作的病症,皆可取胃经本穴足三里。

8、治全息对应病
足三里在膝下,膝与肘左右上下相对,故能治疗肘病。

且足三里在腓骨小头前下方,以腓骨全息正象来看,足三里对应头部,能治头面诸病;也可看成全息倒象,足三里对应下肢或下腹,故能治下肢及下腹诸病。

9、治局部病
足三里在膝周,能治膝关节诸病。

三、足三里的定位
针灸教材描述足三里的取穴法为“犊鼻下三寸,离胫骨外缘一横指处”,而民间取足三里,多用自身的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排来量取。

以上两法皆有不足之余。

《循经考穴编》言:足三里“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大筋
内,宛宛中。

”此言既有简明的骨度分寸定位,又有清晰的解剖学标识。

《灵枢》明言,“取之三里者,低跗”,即用手指按压在足三里穴上,令患者向下伸展踝关节,其穴位处的凹陷与酸胀感会立现——这才应该是足三里穴更为标准的定位!
四、小儿不可滥灸足三里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

它是调脾胃补气血的大穴,是扶正的强壮穴,也是延年益寿的长寿穴。

常灸此穴,女人可气色红润,男人可身强体健,老人可延年益寿。

有人问,小儿能灸足三里吗?一般来说,年过三十之后阳明脉衰,此时方可灸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不减,元气不衰。

小儿稚阴稚阳,阳气本来不衰,若滥灸足三里,反易动火,致中焦积热而患病。

小儿健康无病,正气健旺,千万不要滥灸足三里。

但若小儿体弱多病,面色萎黄,易感冒,手足冰冷,纳差,能不能灸足三里呢?当然可以。

灸足三里可以健运脾阳,升提中气,最有助于虚寒改善体质。

俗话说:“有病则病当之,无病则人当之”,即是此理。

五、足三里的配伍应用
足三里配合其他穴位治病,效果更佳。

1、足三里与关元:关元能温阳补肾,可固先天之根;足三里健运中焦,为后天气血之本。

此二穴有固根本而升清阳,扶后天以降浊阴之功。

虚人及久病体弱之人可艾灸此组穴位,能扶阳抑阴,有助康复。

2、足三里与阳陵泉:足三里属胃经合穴,为土经土穴,能补土降浊;阳陵泉属胆经合穴,为木经土穴,能疏木养土。

二穴左右合用,左则升,右则降,功同小柴胡汤。

临床上治疗左右升降失常诸病及虚损病症效果明显。

3、足三里与上、下巨墟:三穴皆属胃经,胃经多气多血,
且上巨墟和下巨墟又联系冲脉。

董老师把左右足三里与上、下巨墟,共六穴称为“六君”,以其有六君子汤之功。

4、足三里与太白、公孙:太白、公孙温升脾阳,足三里清降胃阴。

诸穴合用,有温和中气,调理中焦升降之功,可治土气不和,中焦升降失司所致的吐逆、腹泻和便血。

前贤有谓,足三里“治病万端,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极言足三里之功。

综而言之,足三里能治的病症极多,夸张一点说,不管什么病都可取足三里。

董注:此文为我的学生花彩园整理并撰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