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摘要: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6万多人,本文将对朝鲜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字:朝鲜族历史风俗文化民族历史早期迁徙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
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
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
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
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
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
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
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
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
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
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
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民族文化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保守,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
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保守歌舞节目。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农乐舞是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
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
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 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等。
舞蹈中“象帽”(戴一种斗笠)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同时将舞蹈表演引向高潮。
农乐舞的伴奏音乐,由12段曲调组成,音乐欢快热烈,舞蹈风趣活泼。
此外,朝鲜族的舞蹈还有: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的巫舞;流传于朝鲜族,历史悠久,在敦煌的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长鼓舞的朝鲜族民间的长鼓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扇舞。
持扁形鼓表演的扁鼓舞;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剑舞等,种类很多,富有浓厚的名族特色民族歌曲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常常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合。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
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
民族乐器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民族文学朝鲜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保守文化。
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朝鲜族神话有《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朴赫居世神话》、《金首露王神话》、《昔脱解王神话》、《金阏智神话》、《创世记》、《史妹结婚》、《木道令与岛女成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先门后门》、《帝释歌》等。
民间文学还有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
朝鲜族民间传说有历史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等。
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的代表作品有《金达莱》、《百日红》、和《三胎星》等。
民谭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
这些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十分鲜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说、诗歌等开始发展,诗歌和小说有《闻安重根报国雠事》、《感中国义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说《梦天》等。
,民族风俗婚俗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按照保守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
“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
朝鲜族婚俗从说媒到结婚要经过六次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迎请”。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
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
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
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纳采”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亲时送的礼物。
“问名”礼是占卜新娘将来的运气好坏而打听其母姓名的礼仪。
“纳吉”礼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纳币”礼是新郎家给新娘有送的青缎、红缎等财礼,“请期”礼是新郎家把选定的婚期以书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征求意见,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
“迎亲”礼,即新娘家则根据姑娘的具体情况回复。
“迎亲”礼,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在延边,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
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
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
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
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丧葬朝鲜族多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也实行火葬。
在朝鲜族社会,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
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
朝鲜族老人死后,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
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相互二叩首。
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
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
三天后埋葬。
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
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
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
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食俗朝鲜族的保守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
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
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进大缸密封制成。
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
打糕:朝鲜族最爱吃的保守食品之一。
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
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
不产糯米的地方,则用小黄米或糜子;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
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
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
冷面:朝鲜族保守食品之一。
朝鲜族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
特别是每年到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朝鲜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
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
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朝鲜族的耳明酒、三伏与狗肉酱汤、五谷饭、米酒、辣白菜等都是朝鲜族人民非常爱吃的美食,各具特色,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用餐礼仪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
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保守美德。
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
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
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
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
节庆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花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
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
婴儿生日节:即婴儿周岁生日节。
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
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
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
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
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
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席桌的“仪式”。
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