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使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引起的贫血。

【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由贫血、组织缺氧及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基础疾病所组成。

1.贫血的表现:贫血发生较为缓慢,早期可无症状,常见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短等。

2.组织缺氧的表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3.体征: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燥、反甲。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1,MCHC<32%),成熟红细胞体积缩小,中心浅染区扩大。

2.骨髓象骨髓涂片增生活跃,早幼红和中幼红比例增高,染色质致密,胞浆少。

骨髓铁染色,铁粒幼细胞减少,细胞外铁亦减少。

3.生化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和转铁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诊断要点】
1.有明显的缺铁病因及贫血的临床表现。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血清铁<50ug/dl,总铁结合力>360ug/dl,转铁蛋白饱合度<15%,血清铁蛋白<12ug/L。

4.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即外铁(一),铁粒幼红细胞<15%。

5.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1.海洋性贫血自幼患病,有家族史,网织红细胞增高,有靶形红细胞。

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内、外铁均增高。

血清铁和铁蛋白均增高,总铁结合力不增高。

血红蛋白电泳可检出异常血红蛋白。

2.慢性疾病性贫血此类贫血由慢感染或炎症及恶性肿瘤引起铁失利用,特点为贮存铁增高而可利用铁减少,故表现为血清铁蛋白及骨髓细胞外铁增高,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骨髓细胞内铁均减少。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均增高,总铁结合力降低。

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内、外铁均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特征性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1.纠正病因
2.补充铁剂
(1)口服:硫酸亚铁0.3g,或富马酸铁0.2g,琥珀酸亚铁(速力菲)0.2g,多糖铁复合物(力蜚能)150mg,饭后半小时,每日3次。

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治疗3~6个月以补充贮存铁。

(2)注射:如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有消化道疾病、胃肠吸收障碍或失铁过多超过肠道所吸收的铁量时可考虑应用注射铁剂,但应严格控制用量。

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补铁总量(mg)=正常Hb(g/L)一患者Hb(g/L)×体重(kg)]×0.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