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旧城胡同的类型学分析

北京旧城胡同的类型学分析

北京旧城胡同的类型学分析
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突破了建筑领域,在研究城市肌理、脉络的过程中,也开始运用类型学选择与分析类型。

按照类型学的理论,类型的研究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接,从而用类型来解释城市形态的形成。

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一理论对北京旧城胡同形态的问题也照样适合。

一、北京旧城胡同类型学分析
胡同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肌理和脉络,体现着组织旧城空间的基本功能,并规范着区域内功能空间的个性与基本特征。

以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为例,因为东城区、西城区是北京旧城中仅有的两个从元大都始建胡同以来一直具有典型性的区域,可比性较强。

笔者以地形图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统计发现截至 2005 年底,包括所有街、巷、胡同、条、夹道、里坊,西城区共有约 650 条(个),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 400 条。

东城区共有约 530条,其中胡同约350条。

众所周知,北京旧城胡同体系的基础,在元大都时便已形成。

在现在东城区、西城区旧城的位置,规则的长方形街坊、等距离的东西向布局、棋盘状的有序形态,是元大都胡同的特点。

经过了近八百年的演变,东城区、西城区的胡同现状(2005年)总体上呈现不规则网格状。

其走向以南北、东西向为主。

东城区局部地带的胡同布局规整,东西向胡同均匀分布,仍然可以见到元大都时期的影子,而西城区胡同则多已凌乱。

在分析中,复杂的胡同形态可以抽象为各种线型的组合,这些线型则代表了胡同的某种类型。

对已经选取的类型进行几何简化,还原后的类型元素可以直接用于解释胡同形态,也可以进行类型转换的研究,例如类型之间的相互结合产生新类型等。

根据以上分析,北京胡同主要有这样
一些类型:
1. 鱼骨形胡同
胡同呈东西向或南北向沿一条中轴主干线性均匀排布,形态如鱼骨纵横有致。

这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胡同形态。

如东城区南锣鼓巷和东四十条一带,西城区小市胡同、前后泥洼胡同一带。

(图1)
2. 篦梳形胡同
形态如同梳子,在一条主干胡同的单侧,生出若干条平行的枝干胡同。

例如西城区榆树馆胡同、后广平胡同一带。

(图2)
3. 长格栅形胡同
沿两端主干街道中间地带平行等距离格栅式地布置胡同,形成南北向或东西向(主),细长地块的胡同形态,称之为长格栅形胡同,如东城区净土胡同一带。

(图3) 4. 环形胡同
形状有如闭合的环形,在东、西城区的胡同形态中经常出现,也是一种基本的胡同形态类型。

如西城的前、后英子胡同。

(图4)
5. 树枝形胡同
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树枝状分叉,有主干与分枝的区别,自然生长的特性明显。

如西城的前后铁匠胡同、能仁胡同一带和东城的草厂北巷胡同和东板桥街一带。

(图5) 6. 斜线和折线形胡同
胡同走向发生明显的斜向变化或转折。

斜线和折线形胡同有别于元大都时期形成的胡同,一
般为直线的特点,具有典型的自然生长和因地就势的特性(沿特殊地形地貌如海子岸边缘等),是一种重要的胡同类型。

如东城区的胡花梗胡同,西城区西海南沿、烟袋斜街一带。

(图6)
7. 半截胡同(死胡同)
胡同两端只有一端贯通街道,另一端中断,这种半截胡同或称死胡同,在东城区和西城区也有不少。

例如西城北长街前宅胡同、西小巷一带,东城钟库胡同、箭厂南北巷一带。

(图7) 8. 混合形胡同
混合形胡同多种多样,现举两例加以说明,分别为环环相扣形胡同和环中有直形胡同。

环环相扣形胡同,是各种尺度的环形胡同叠加形成,代表了胡同基本类自身重复混合类型。

例如东城后局大院一带胡同和西城大院、小院胡同一带。

(图8)环中有直形胡同,是环形胡同和半截胡同或斜线和折线形胡同结合产生的类型,代表了不同的胡同基本类型互相混合产生的类型。

例如东城钱粮胡同一带和西城前、后帽胡同一带。

(图9)
以上 8 种胡同类型,是构成东城区和西城区胡同脉络的基本类型单元。

有的独立存在,有的通过自身的重复结合,或不同类型的胡同相互混合,构成胡同网络系统。

根据以上各种类型的胡同在东、西城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现在东、西城胡同的相当大部分都是以混合形态出现,其次是斜线和折线胡同、半截胡同共同构成的零散的胡同部分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些
结论:
首先,元大都的胡同可以看作是“原生态” [1]胡同。

元大都始建的“鱼骨形”、“长格栅形”和“篦梳形”胡同类型是老北京胡同体系中最“经典”[2]和最具“原生态”的类型。

其次,“经典”胡同不是北京胡同的唯一代表。

现在通常被大众及学术界公认及耳熟能详的老北京胡同,其实是明清以来的以混合形胡同为主的类型认知印象。

现存元代始建的“原生态”胡同只占极少的一部分。

很显然,北京的胡同在“退化”。

[3]从元、明清至今,经过近八百年的历史演变,老北京的胡同类型走过了一条从简单划一到繁杂混合,从经典有序到模糊无序的退化道路。

二、胡同形态的类型演变
在当代类型学的研究当中,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Rldo Rossi)的新理性主义类型学认为,类型是人们生活模式的产物,建筑形式只不过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映。

[4]同样的道理,胡同的形态也是对生活方式的反映。

北京胡同类型的演变是人口、交通、大型建筑和经济发展演变的结果。

元大都落成时,全城军民人口不过40万,到了明清时期,北京的城区人口已近百万,而截至 2005 年,北京旧城人口规模逾一百六十万。

与此相应,元大都共有胡同 410 条,明代为 460 条,清代已达 970 条。

[5]2005 年北京旧城胡同共计约 1200 条,仅东、西城胡同也已达到750 条。

人口的增加会导致胡同数量的增加,而新增的胡同却并不都是原生态类型胡同。

人口从而成为影响胡同多样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元大都全城共有南北向干道和东西向干道各 9 条,[6]形成了许多方形或矩形的区域,即为坊。

在每个坊的东西两侧即两条南北干道之间平行排列着的就是小街和胡同。

这种简洁的交通形式也决定了元大都的胡同以原生态类型为主。

明朝时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发达,有些坊被进一步划分,出现了一些新的道路。

而清代则全盘继承了明代的格局,街道胡同又有所增加。

真正发生明显改变的是近现代以来的交通建设,而对北京老胡同形态的最大破坏莫过于 10 年前开始的拓宽加密的所谓以交通为第一要旨的详细规划。

这使得原生态胡同随着道路的变化而出现形态的异化,导致大量新类型胡同的出现。

交通的演变,也成为影响胡同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大都大型建筑的基本模数为 50步 [7],这个数字也是当时两条胡同间的
距离,以此为单位,元代大型建筑仍能纳入其胡同系统,并没有破坏胡同体系。

但是这一模数,到了后来就不那么严格了,明朝废弃了元朝的一些大面积建筑群后,其原址上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小胡同,清朝又废弃明朝的一些建筑,也形成
一些不规则胡同,而新建的建筑,也不是以 50 步为模数,有的跨了半个街区,有的不足一个街区,这样,又形成了一些不规则胡同。

现代一些海归派盲目效仿国外城市的古罗马小坊制和城市广场、集中绿地等现代派理念,修建的大型建筑占地广阔,同时也导致了大量历史悠久的胡同消失,如交道口地区。

海运仓地区大量元代“经典”胡同已经不复存在,而新形成的街坊内的支路小街,形态也与过去明显不同。

大型建筑由元代的规整到现代的西化、异化,改变了城市肌理的形式,导致了很多异型胡同的产生,从而影响了胡同体系的结构。

所以,大型建筑的演变也是现在胡同多样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元大都人口规模不大,与其街巷体系建筑类型学认为,类型具有历时性的特征。

类型的历时性研究就是把一种类型放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对它自身的结构变化、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等进行研究。

运用建筑类型学形态设计的一般理论,研究北京四合院居住环境再生的“原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有助于严谨地实现新、老建筑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实现新建筑对老建筑的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

北京四合院式居住环境的营造,必然要“寻根”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即寻找四合院建筑的“原型”,研究其历史的延续和演变。

促发建筑类型演进和变革的因素有三:一是材料和技术;二是习俗、礼仪和审美观念;三是生活方式和起居习惯。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建筑类型的发展和演变,有时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