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疮辩证治疗

头疮辩证治疗

头疮辩证治疗
发际疮
病名。

痈疽疮疖之发于项后发际部位者。

见《外科证治准绳》卷三。

多因湿热内蕴,复受风火外袭而发。

其证初起形若粟米,渐大若黍豆,质硬而突起,顶部或见白点而根部微红赤,痛痒明显,破溃后有少许黄脓,一疮将愈其旁一疮再起,往往缠绵难愈。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湿。

内服可选五味消毒饮,外用则宜黄连膏。

若痛痒甚者可外搽三黄丹。

相当于项部多发性毛囊炎。

指头皮上靠近头发边缘的小疮。

多发于头后发际。

因平素内郁湿热,复受风邪外侵所致。

起初只一、二个,如未及时调治,破口出脓水后易向周围蔓延。

疾病名称
发际疮
疾病描述
痈疽疮疖之发于项后发际部位者。

见《外科证治准绳》卷三。

多因湿热内蕴,复受风火外袭而发。

其证初起形若粟米,渐大若黍豆,质硬而突起,顶部或见白点而根部微红赤,痛痒明显,破溃后有少许黄脓,一疮将愈其旁一疮再起,往往缠绵难愈。

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化湿。

内服可选五味消毒饮,外用则宜黄连膏。

若痛痒甚者可外搽三黄丹。

相当于项部多发性毛囊炎。

临床表现
初起项后发际处起丘疹,形如黍粟,或如豆粒,色红坚实,其顶有脓点,痒痛相兼,约经数日,白色脓头干涸结成黄色脓痂或搔破流津水或脓液,结痂后痂脱而愈。

自觉疼痒,灼热,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初起时为一个或多个皮损,逐渐增多,时破时敛,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日久难愈。

如脓液向兴处或周围发展,即可演变成疖病。

临床表现
初起项后发际处起丘疹,形如黍粟,或如豆粒,色红坚实,其顶有脓点,痒痛相兼,约经数日,白色脓头干涸结成黄色脓痂或搔破流
津水或脓液,结痂后痂脱而愈。

自觉疼痒,灼热,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初起时为一个或多个皮损,逐渐增多,时破时敛,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日久难愈。

如脓液向兴处或周围发展,即可演变成疖病。

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

皮疹发生于枕骨下和后颈部发缘之间。

皮疹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丘疹,疏散分布。

以后损害不断发生,密集成群,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的硬结性小块,常排列成带片状与发缘平行;触之硬实,压之常有脓液溢出,其上有时可见数根头发成簇地从一处皮肤穿出。

患部有瘢痕形成处头发稀少脱落。

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瘙痒。

一般无全身症状。

病程经过十分缓慢,常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

如不治疗,很难自愈。

发际疮中医治疗
1.内治法:初期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

若患者体表出现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舌质红,苔厚腻等湿热盛表现者,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金薏汤;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迁延,出现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气阴两虚表现者,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选蓝芪汤。

辨证分析
发际疮多因湿热内蕴,兼以外感风热之邪,阻于经络,上壅于项部,郁久化毒而成。

日久则每兼血瘀,或气血虚,或肾阴虚。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利湿;病久者根据辨证,分别予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或滋肾养阴,并宜配合外治法。

诊断依据
1、发于后项发际处,以成年人多见。

2、皮损以毛囊为中心,初起为炎性丘疹,迅速形成脓疱,疱破结痂愈后,可成批出现,此愈彼起,缠绵难愈。

3、脓疱向深处及周围发展,可演变为疖。

4、自觉症状:先痒后痛或痛痒相兼。

一般无全身症状。

若患有“消渴病”,则有与之相应的临床症状。

辨证论治
参照毛囊炎的辨证论治施药。

外治方法
初起用三黄洗剂外搽或双柏散水调外搽,也可用紫金锭磨水外搽。

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硬块者,用双柏散、金黄散或发际散,水蜜调敷。

分泌物多者用马齿苋适量煎水湿敷,或用九里明、三桠苦、虎杖、苦参、金银花叶、野菊花各30克,煎水湿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