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 古诗词鉴赏 现代文阅读选练题(10)及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 古诗词鉴赏 现代文阅读选练题(10)及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选练题(10)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四川省彭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节诗,另选写作对象,再仿写一节。

要求:句式与所给的诗大致相同,字数可略有增减。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

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

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

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

②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

2.【17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把语段改为排比句。

(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一涓细流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尽管我们把浩荡沧海观遍;我们识尽喧嚣红尘,但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的还是那一片沉稳而清新的寂寥空山。

【答案】见惯了满月光华,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观遍了浩荡沧海,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识尽了喧嚣红尘,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意。

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有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房价高涨,市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进行调控。

现在,房价已出现环比略降的态势。

老百姓心里安定了,只要实现了住房梦,就能让社会稳定下来,而社会穗定下来,老百姓就一定能有满满的幸福感,国家也必然会富强起来。

①实现了住房梦,也不一定能让社会稳定下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社会稳定下来,老百姓也不一定就能有满满的幸福感。

③老百姓的满满幸福感也不是必然能让国家富强起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推断时讲究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该题在推断时思维不缜密,逻辑错误。

因为社会稳定,老百姓满满的幸福感和国家富强三者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

4、【湖北省宜昌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下面是我国刚刚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会标,请写出除英语缩写(BRF)外该标志中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标志以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带形成球型,体现包容、团结、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

(2)丝带构成英文字母“S”,代表丝绸(Silk)。

(3)球形中心隐含“大雁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惠及全球。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常见的题目是写出构图要素和分析寓意,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如此题注意“丝带”寓意的挖掘。

5.【2017届山东省菏泽市高三上学期期中】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大学招生办:我是××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海。

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

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中学王海2016年4月20日【答案】(1)“鄙人”改为“本人”;(2)“大作”改为“作品”;(3)“你校”改为“贵校”;(4)“垂怜”改为“垂青”、“垂爱”、“青睐”。

【解析】试题分析:“鄙人”用语不得体,改为“本人”,“大作”“你校”属于谦敬误用。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①足,经年②无吏叩柴荆③。

注①官赋:官家的赋税。

②经年:一整年。

③柴荆:柴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袭”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D.“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E.“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DE[D项“生动可感”错。

E项陆游抒发的是惬意之情,杜甫抒发的是贫病交加的愁苦之感。

]2.(1)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2)农忙时节的乡村生活: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作者: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词作量虽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

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