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4选1)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回避简单的翻译错误,以曲解文意为主要设错点,难度略有增加。
一、概括分析题命题特点例析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是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事迹)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设误可能在“概括”部分,也可能在“分析”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典例]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题型突破篇第1讲三、[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迁任职。
他的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他为尚书郎,他却认为地位高低不值得计较,越级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
B.彪之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人犯。
殷浩将谢毅交付廷尉候审,他以此非廷尉职责为由,虽有皇上命令,依然据理拒收,时人将他比作张释之。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
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D.彪之言辞机敏,反对权臣听政。
简文帝去世,讨论身后事时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马处置,他抢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马将被他斥责。
[尝试解答] ________[解题思维]选项切片分层比对二、“5大比对角度”“10大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比对人物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
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
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答案]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
“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参考译文】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
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
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舜有孝亲友爱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百姓罢了。
”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
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项]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分析][答案]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
对照原文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参考译文】(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
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
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设时序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误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选项]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分析][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
选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属时序颠倒,偷换时间、地点。
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参考译文】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
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选项]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分析][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
选项中为“蜀地饱受侵扰”,原文中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
后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2020·全国卷Ⅱ)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选项] 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答案]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
“金人来归燕”在文中是“金人归还燕地”的意思,而选项理解成了“金人前来归顺”,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宣和元年,拜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
金人来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考虑帅臣的人选,王安中请求前往。
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任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的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朱筠)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答案]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
原文是说“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只是“待门下学子”。
【参考译文】(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概括分析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扩大或缩小范围)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选项] 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
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分析][答案]从无中生有和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
“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无中生有,左光斗的母亲是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由原文“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可知,魏忠贤被诛后,赠左光斗右都御史。
“谥为忠毅”是后来福王所赠。
【参考译文】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
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追查不力,上疏催促他们力办,因此最终使左光斗家破人亡。
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使,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
之后,又追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 (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