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4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学术争议】
1.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
参见图表。
请同时掌握两种观点和分析方法。
2.对事前的故意的认定。
(1)将甲的前行为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将后行为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对二者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想象竞合处理(这是理论上的不同观点,既有人认为应并罚,有人认为应按照想象竞合处理);理由是,毕竟是因为后行为导致死亡,但行为人对后行为只有过失;(2)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一罪。
理由是:①前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埋尸行为不异常);或者,②前行为与后行为具有一体性,故意不需要存在于实行行为的全过程。
【说明】通说为第二种观点,理由是①。
1
(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它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
也包括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两种情形。
A.甲欲盗窃普通财物,却盗窃了枪支。
B.乙欲杀丙,却将丙身边价值三万元的宠物打死。
根据法定符合说,应当在主观故意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例如A,只有认定为普通盗窃罪才能主客观相一致。
B,只有认定为故意杀人未遂,才能主客观相一致。
【处理】按照想象竞合,择一重罪的原则处理。
例如A:按照盗窃罪既遂(将枪支评价为财物)和过失盗窃枪支罪(不构成犯罪)择一重罪论处。
【实践】
(1)甲、乙合谋杀害丙,计划由甲对丙实施砍杀,乙持枪埋伏于远方暗处,若丙逃跑则伺机射杀。
案发时,丙不知道乙的存在。
为防止甲的不法侵害,丙开枪射杀甲,子弹与甲擦肩而过,击中远处的乙,致乙死亡。
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7-2-53)2 A.丙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依具体符合说,丙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故意
B.丙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依法定符合说,丙对乙的死亡结果具有故意
C.不论采取何种学说,丙对乙都不能构成正当防卫
D.不论采用何种学说,丙对甲都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2)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002年真题)3
1第二种观点之下有两种解释理由,通说采取第一种。
2【答案】AD
3【答案】A。
直接故意。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
(3)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2-7)4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
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
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
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
【提示】(1)何种情况才可能成立打击错误?(2)违法是共同的,责任是个别的。
七、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错误★★★
本错误也称为正当化事由的认识错误,是指尽管不存在正当化事由(违法阻却事由)的事实前提,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的情形。
假想防卫、假想避险就是正当化事由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一种事实错误,因而阻却故意。
考点3过失犯罪
一、过失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
犯罪过失的本质不在于行为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在于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
疏忽大意:没有认识到危害结果,但应该认识到,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认识到了危害结果,但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能够避免)
意外事件:没有认识到危害结果,也不可能认识到,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说明:判断能否预见的标准:不能以一般人的标准来判断,也不能以事后标准来判断。
应当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观环境以及行为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否预见结果的发生。
二、信赖原则
药剂师如果完全按照医生的处方发药而致人死亡的,他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过失向故意的转化
这是指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情形。
【示例】行为人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行为人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
4【答案】A。
选项A:实行诈骗时就是对着错误的人实行的,所以这是对象错误。
选项B:甲未能瞄准而将丙杀死,这是打击错误。
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
选项C:事前的故意属于具体的事实错误,因为,不仅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故意,而且连犯罪对象都没有发生错误。
选项D:乙是对象错误,但是甲并没有认错人,所以甲是打击错误。
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是指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行为,而不是指从属于实行犯的责任。
四、如何理解故意与过失是位阶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故意是包含了过失的,故意是比过失的成立要件要求的更多的罪过种类。
可以将故意评价为过失。
例如,当案件事实表明行为人至少有过失,但又不能证明行为人具有故意时,能否认为行为人不构成犯罪?5
五、对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处罚原则★★★
1.“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考点4无罪过事件
无罪过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因此,这种行为不是犯罪。
包括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考点5目的与动机
一、目的
目的(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不限于法益侵害结果,包括犯罪行为所形成的状态等),即是以观念形态预先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
目的犯中的目的不一定要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事实——短缩的二行为犯。
★★★【辨析】走私淫秽物品罪规定“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
那么刚刚走私入关,尚未牟利即被查获的,是否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既遂?6
二、动机
动机(犯罪动机),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
不同犯罪,动机不同,但犯罪目的通常是相同的。
犯罪动机一般不影响定罪,但对量刑有一定影响。
5应当认定行为人成立过失犯罪。
6本罪的实行行为是走私,所以只要行为人完成了走私行为,犯罪即既遂。
这被称为短缩的二行为犯。
只要有走私行为,不需要有牟利和传播行为即可构成本罪的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