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处理中的企业文化体现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姓名:徐文滔学号:12121842109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常青的有力保证,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各种危机的智慧源泉。
深究每一个处理危机的案例,都不难窥见其企业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本文将以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为例加以具体论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危机处理;体现
引言
谈到企业文化,也许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会觉得这个名词很虚很玄妙,甚至包括一些创业的民营企业老板们都默语认可。
在他们看来,企业文化是只有做大做强的企业才配谈论和建设,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创业主谈企业文化便是奢谈和附庸风雅之举,他们更关心的是企业的生存和盈利。
殊不知,企业的生存意识,如时刻践行“千方百计,力争上游”的信念,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再说盈利初衷,如奉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哲学,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彰显呢?因此,企业文化与企业是与生俱来的,水乳交融的,企业的每一举动决策或临变反应都有着其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体现。
一、企业文化的扼要介绍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界定或内涵阐释,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
也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却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而在日裔美籍管理学家,著名的Z理论创始人威廉·大内心中,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这些都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企业文化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概括,将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打下坚实而科学的基础。
但笔者更为认同的是,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理解。
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
总和。
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体现为人本治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企业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值得强调说明的是,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来说是一种观念意识,是一种笼罩整个企业的生活空气,它不仅仅限于企业官网上的口号阐述,也不是企业墙上标语的提示,它更是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层内心对待企业的认知看法和态度哲学。
俗语云:“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企业里的山水便是企业的文化,在这种“山水”里生活的人们无疑都或多或少带上“山水”的底蕴,打上“山水”的烙印。
二、危机处理的应对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企业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无论是叱咤风云的知名企业还是默默无闻的个体业主,都难免危机降临的考验。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舞台中充斥着尔虞我诈,无时无刻不上演着你死我活的惨剧。
鉴于此,企业危机处理便显得尤为关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对危机智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当危机猝然降临时,好的应对方案能使企业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甚至反败为胜。
中华老字号,享誉海内外的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1900年义和团兴师突袭纵火大栅栏时,未能幸免,惨遭焚毁。
店内所有帐薄和货品化为灰烬,面对如此经营危机,瑞蚨祥掌门人没有被这窒息的困境所摧倒,秉守“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他毅然向社会郑重承诺:凡瑞蚨祥所欠客户的款项一律奉还,凡客户所欠瑞蚨祥的钱物一笔勾销。
瑞蚨祥这非凡的气魄和高尚的商业信誉,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一时传为佳话并为其后来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奠定了一定的商业基础[2]。
从这里不难看出危机的深刻涵义,那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因此好的应对危机的态度及对策便是使自己置身危境还是搭机直上的关键环节。
从此例中也显而易见,好的应对危机的方案或者说处理智慧更是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身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企业危机处理过程中往往到最后能扭转乾坤的杀手锏便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
三、农夫山泉的案例分析
纷纷扰扰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案情扑朔迷离,结论莫衷一是。
既然做典型分析,首先来对整个事件做一简要回顾。
2013年4月10日《京华时报》刊发《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报道,对农夫山泉执行的浙江地方标准首先发难,“标准门”事件登场亮相,随后双方唇枪舌剑,事件逐
步升温,终于在5月6日成为一件让人无法回避的公共事件。
在标准门事件缠身近一月之后,农夫山泉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与《京华时报》记者就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争执,现场发言屡被打断。
在发布会上,钟睒睒阐述饮用水的标准、农夫山泉的标准并回应《京华时报》相关报道。
《京华时报》记者则就钟的阐述进行了反驳,声称每篇报道都经得起推敲。
钟表示将放弃北京10万用户市场。
“因为这样的环境是不可能让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产,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重要。
”与此同时,法院证实其向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
从回顾这一事件始末中可以清楚地判定,农夫山泉在这次危机处理中是失利的,让自己置入了更为危险的商业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农夫山泉的商业信誉因“标准门”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对策而大打折扣,其宣称为了尊严而主动放弃北京桶装水市场更是授人口实,败笔之最。
事件虽然还没有尘埃落定,但农夫山泉这一处理危机的态度及对策却引起了众人的注目,农夫山泉这一企业品牌究竟是如何运作并成长发展起来的更是令人遐想。
据其官网资料显示,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于1996年9月在浙江省建德市成立的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6月10日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公司正式更名为“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
其精心打造的企业文化包括一个核心价值观,“为生命健康提供产品与服务”;三大理念:环保、天然、健康;“四个不忘”即始终不忘“健康”的宗旨,始终不忘“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始终不忘“差异化”的品牌理念,始终不忘“创造顾客”的市场法则[3]。
让农夫山泉广为人知的还数它独特新颖的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等,综合种种因缘际会,让农夫山泉迅速崛起为国内饮料水市场一著名民族品牌。
其17年的辛苦经营让其在中国饮料水市场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据资料调查显示,2000年3月由国家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现更名为中华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1999年度全国食品日用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99年瓶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排名,农夫山泉为第一,份额为16.39%。
2001年3月公布的“2000度瓶装饮用水市场分析”公布,农夫山泉市场占有率为19.63%,继续排名第一[4]。
由此取得的巨大成功让农夫山泉妇孺皆知,也慢慢让其的负面影
响得到了无限的放大。
最典型的莫过于“虫卵”事件和“标准门”事件,在这两起危机处理中农夫山泉都没有较好地打好企业文化牌而身陷囹圄。
在“虫卵”危机事件中,一味地强调“虫卵位置位于瓶口密封螺纹外侧,并非瓶内,虫卵是后续销售运输环节引起的”而不正面回应澄清消费者关于《南方日报》报道“农夫山泉水源被质疑只适合作工业用水”的不利言论,这是对其所宣称“环保、天然、健康”理念的无形否定,以致于酿成让一直以来稳定的消费客户群大呼恶心上当的严重信誉后果,让整个企业的诚信健康形象狼狈不堪。
“标准门”事件更是让消费者感叹农夫山泉危机处理的败拙,国内饮料水生产标准山头林立,权威缺乏,这是客观事实,着重强调保证所生产品的品质达标,努力打好“环保、天然、健康”牌便可让事情大而化小,局势转危为安。
然其却一开始便揪住媒体的“别有用心”而大放异彩甚至不惜点名道姓打击同行,最后又以“为了自尊放弃北京桶装水市场”的惊天言论收场,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这又是一次对自我“三大理念”和“四个不忘”的无形否定,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农夫山泉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那些理念口号只是企业的骗术和宣传语;另一反面,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和所取得的成功也让农夫山泉管理层产生了某种莫名的骄横和浮躁心态,这在“标准门”事件的农夫山泉新闻发布会上便可窥见,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更大的戕害,更容易让企业员工对所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动摇怀疑和执行走样。
陈上所述,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保健护航,尤其是当企业面临重大危机处理时,企业文化的无形影响力便得到深层次的体现。
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如何建设并利用企业文化化解企业面临危机中的危险并趁势抓住机遇反败为胜,是每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企业所应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的命题。
参考文献
[1]郑东升, 《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大众科技》,2005年6月版
[2]周建波;王希,《瑞蚨祥的经营之道》,《企业管理》,2008年6月版
[3]农夫山泉官方网站摘录
[4]《农夫山泉问世12年来》,《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