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媒体“洗稿”存在问题及治理建议

自媒体“洗稿”存在问题及治理建议

自媒体“洗稿”存在问题及治理建议
“洗稿”一词来源于网络,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
“‘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产业快速增长,创业者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内容获取粉丝和阅读量,再通过广告、电商等手段变现获利。

由于原创内容稀缺,有人便动起了歪脑筋,一条伪原创生产链悄然形成。

“伪原创”又称“洗稿”,区别与简单复制、粘贴,是通过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在自媒体时代,伪原创稿件,给自媒体增加了浏览量、阅读量,增加了自媒体的“收益”,也为“灰色产业链”创造了“灰色空间”。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为提升粉丝数量,需要保证较高的更新频率。

可原创内容需求多,但供给难度大,于是一条伪原创产业链悄然形成。

“洗稿”神器也应运而生,一些软件可以“一键伪原创”,集采集、伪原创等众多功能于一身。

“伪原创”之所以肆无忌惮,是因为“洗稿”是法律规定之外的行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本来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表达,有可能相似,因为不是逐字逐句抄袭,就会为原创鉴定增加难度,难以界定。

同时,很多原创文章被认定“洗稿”,原创作者也难以
维权。

一方面,原创作者难以取得维权渠道,如何让“伪原创”作者删除稿件,赔偿损失,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在“伪原创”的惩罚上,过于简单,处置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删除“伪原创”稿件,自媒体官方运营商,限制投稿时间,禁止其投稿。

因此,“伪原创”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千字10元至30元找网络写手,将“爆款”原创文章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上线,一些自媒体靠“洗稿”做成大号。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相关部门对抄袭、剽窃的打击力度加大,一些自媒体采取更加隐形的侵权手段,通过将他人原创摘编整合“洗稿”,已形成地下产业链。

从一开始的“个别”偷鸡摸狗行为,恶化到现在公然明码标价找网络写手,紧接着形成了地下产业链模式,由来已久的自媒体通过“洗稿”方式抄袭剽窃、篡改删减原创作品的侵权行为,实在不该再容忍下去了。

早在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就透露,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

而近年来,自媒体蔚然成风,发展势头迅猛,并逐渐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舆论渠道,争取到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多,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

至此,一旦稍有怠慢,让自媒体肆无忌惮导流获利,不惜抄袭剽窃、盗稿、篡改删减原创作品,显然只会导致原创者蒙受巨大损失,打击原创者积极性,蚕食原创精神,最终加剧原创文化产品不足。

“洗稿”成本低、产量大,还能带来更多广告和流量,导致越来越多自媒体选择“洗稿”而非原创,让人恨之入骨。

但由于一些被洗过的稿子,核心创意、例子、重要语句一模一样,可因为两篇稿子里没有一段话是完完全全相同的,却导致了界定难、投诉难、维权难,让原创者感到莫大的无奈。

要彻底铲除“洗稿”,可谓困难重重。

要从法律、技术、机制、道德等多个层面整治“洗稿”乱象。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要想解决“洗稿”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原创保护机制,“伪原创”鉴定标准、惩罚机制等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加大追责力度,确保整治“洗稿”乱象有法可依。

法律之外,还需要技术攻关。

自媒体依托各大平台,因此各大平台,应当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加强稿件的审核和监督,严格加强原创资质的审核,一旦发现“洗稿”现象,应当立即从重惩罚、取消其原创资质,限制投稿时间和篇目,让自媒体用户不敢“乱洗稿”。

当然,整治“洗稿”乱象,离不开人的约束。

自媒体用户要培养原创意识,不能因“浏览量”违背了写作的初心;原创作者要培养维权意识,敢于和“伪原创”较真;平台运营商技术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每一篇文章要认真审核;监管人员,要培养良好的鉴别能力,高效鉴别“真伪”,维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多措并举,才能铲断“伪原创”的产业链,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写作环境。

进而言之,只要不断细化工作,比如司法部门、内容分发平台等多方同步发力,提高平台原创审核力度,通过机器算法和人工审核相结合来监管,用技术
手段来为行业纠偏;比如尽快明确“洗稿”行为的界定办法与处罚手段,有效解决举证难问题;比如增强公众版权意识和自媒体人原创信心,激发越来越多读者主动加入举报监督队伍,就完全可以避免纵容一些自媒体“智力偷懒”,铲除“洗稿”产业的生存土壤,让原创精神再发新枝新芽,让原创作品常态回归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