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论语 | 孙美蓉:功能为核学生为本——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编写实践(上)
功能为核学生为本
——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编写实践(上)
孙美蓉
(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何谓功能性写作?为特定的读者和一定的目的写作即为功能性写作。
就是说,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有目的的:分享经历和体验、表达情感和观点、解释事物和事理等;写作一定是有对象的:自我或他人。
写作功能不同,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何谓学本?“学本”是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的书册。
它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服务对象是学生。
它“以学生的学”为基点,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则是基于功能性写作理念,供小学生使用,为小学生学习写作提供支持的学本。
它是小学生重要的课内外写作学习资源。
它力求帮助小学生自主学习写作,引导小学生学会写作,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学习写作。
此学本主要围绕新部编教材序列开展编写。
一、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的编写背景和意义
目前,“功能性写作”理念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引起强烈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肯定了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2019版部编教材小学部分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强调:“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部编教材的习作部分,正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作前的情境创设激发写作欲望,作中的方法指导解决写作困难,作后的分享交流实现表达目的。
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是对部编新教材功能性写作理念的具体实践和个性实施。
它对提高教师的写作教学效率,提升小学生表达和交流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依据部编教材写作序列,实施部编教材交际功能习作理念的具体化、个性化载体
部编教材渗透着交际功能写作理念,但是,教材的习作部分只是概括说明,笼统指导,习作的交际功能达成的路径、策略、过程及方法等,都需要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还有,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一致的,完成的习作任务是相同的,而小学生所处的的地域特征、时代背景不同,造成彼此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个体差异很大,因此,习作要素的达成度也是有差异的。
怎样让每个孩子都实现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个性实施。
另外,部编教材虽读写融通,整体完成语文要素目标,但写作部分又自有序列。
可在具体实施时,教者虽也有具体的、个性化的举施,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次的写作训练是零碎的、零散的。
因此,需要依据教材编排体系,有序整合,编写成系列写作学本。
(二)是小学生自主学习写作、达成交际功能的重要抓手
写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小学生初学写作,不敢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常态,主要问题是:动力不足、情感不真、内容不实、方法不当。
功能性写作学本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和拟真的生活情境,使之产生写作动力,激发写作情感;依据写作规律,设计写作活动,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立足学情,搭建恰当的帮助他们解决写作困难的支架,使之整合合适的写作内容,习得并运用达成交际功能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因此,“功能性写作学本”是帮助小学生自主学习之本,引导小学生学会写作之本,促进小学生创造性学习写作之本,更是实现小学生交际功能之本。
(三)是教师提高写作教学课堂效益、提升写作教学能力的得力助手
功能性写作学本”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学习资源,也是教师写作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
教师的写作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各种教学参考书,立足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考虑。
而习作是写作者学习写作,教师的设想、设计,在课堂上能否实施,效果如何,难以预料。
而写作学本“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立足点在于学生“为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教师凭借学本,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写作时的可接受性,写作策
略的可操作性,写作学习结果的有效性;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生功能性写作学本的编写指导思想、原则和要点
(一)编写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依据新课程标准,依托新部编教材,依照功能性写作理论;以生为本,强化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运用,提升小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素养,实现语言交际功能。
(二)编写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特色,功能性写作理论的基本主张,写作学本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文性和趣味性融合
写作学本的话题选择、例文选取、资源利用等应符合党的“立德树人”的标准,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也要新颖有趣、形式多样,易于吸引他们。
既有趣味又有意义,既好玩又有价值。
人文性和趣味性融合是功能性习作学本编写的基本原则。
2.功能性和过程性揉合
写作是有功能的,写作是表情达意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写作也是一种用书面表达的交际活动,写作的功能揉合在写作学习活动过程中。
写作学习者在真实或拟真的交际活动情境中,产生写作的欲望,然后开始写作学习活动,最终实现写作功能。
3.主体性和交互性结合
写作是写作者自己的写作,任何人不能代替。
小学生是写作学习者,也是学习写作活动的主体。
因此,功能性习作学本设计要指向小学生自主的写作学习过程:自己主动写作,自己在写作经历中去体验、探索、发现,自己习得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最终也是自己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交际功能实现的快乐。
同时,写作也是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写作,写作学习者学习写作、学会写作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互助。
(三)编写要点
1.以任务情境为原点
“任务情境”是融有写作任务的真实或者拟真的生活情境,它能激发写作者写作需要和动力,并支持写作者完成写作任务。
编写时要以任务情境为原点:情境任务既是小学生习作的起点,又是习作的终点;既是他们完成写作任务的源泉和动力,又是完成写作任务的目的和目标。
情境任务激发起习作的欲望,情境任务支持克服习作中的困
难,情境任务不断修正习作中的构思,情境任务又是习作是否完成、交际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
因此,创设富有创意的融写作任务于生活情境之中的任务情境是“功能性写作学本”编写的核心要点。
2.以写作要素为焦点
“写作要素”是完成一次写作任务所需要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写作元素。
写作元素有若干,写作要素只能有一两点。
因为一次写作训练,虽需要众多写作元素的综合作用,但不可能面面俱到。
部编教材单元导语中明确的写作要素往往只有一点,或关注写作过程,如六上的《围绕中心意思写》;或指向表达方式,如五上的《介绍一种事物》;或聚焦表达方法,如六上的《多彩的活动》等等。
写作要素是本次写作的训练点,也是完成本次写作任务、达成写作功能的焦点。
一是写作要素的掌握是小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达成交际功能的关键点:实现情境任务、达成交际功能必须要完成写作任务,完成写作任务又必须运用习得的写作要素。
二是写作要素的习得又是小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达成交际功能的困难点:小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的局限,现有的语文经验的束缚。
3.以写作活动为基点
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表达的交际活动,写作必须在写作活动中进行。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设计好的写作活动是帮助他们解决表达困难,完成写作任务,达成交
际功能的重要平台。
我们要以写作活动为基点,设计以下三方面的活动:
写作学习活动写作学习需要写作学习者在写作过程中学习。
因此,首先要基于交际功能、依据写作过程规律设计基本的写作学习活动框架:定标——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确定表达目标或主题;构思——围绕写作目的和对象,构思表达内容和方式;起草——紧扣写作目的和对象,开始初稿撰写;评改——反思写作目的和对象,修改初稿;发表——分享写作目的和对象,文章发表。
思维发展活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写作过程也是写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是写作者立足功能,解决表达困难的思维发展过程。
因此,我们还要根据学情,设计思维发展活动,主要是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搭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杂乱的思维的变清晰,堵塞的思维变通畅,狭窄的思维变广阔,浅显的思维变深奥,平常的思维变独特。
支架搭建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条:围绕写作过程的难点、写作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写作过程的阶段目标等。
交互分享活动写作学习活动虽是写作学习者的主体活动,但写作的交际功能决定写作学习者离不开写作学习者共同体的支持。
他们互为“读者” ,互为写作内容相关经验的“提供者”,互为表达经验的“促进者”,互为反思的“评改者”。
因此,在设计写作学习活动时还要设计交互分享活动:定标阶段的互动——构思阶段的互动——起草阶段的互动——评改阶段的互动——发表阶段的互动。
总之,写作活动以写作学习活动为明线,以思维发展活动为暗线,以共同体的交互分享活动为助线,共同构成写
作的交际活动,达成写作的交际功能。
4.以读写联通为环点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部编教材非常注重读写结合、读写融通,大多单元的阅读要素和写作要素紧密关联。
我们在编写时要充分运用教材里的阅读材料,把在阅读中吸收的信息、习得的写法、引发的思考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因写作的需要,推荐与此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再设计新的任务情境,再次写作。
这样阅读——写作——再阅读——再写作,循环往复,形成一个个读写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