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论语读后感
《论语》一部集结孔子及其门徒智慧结晶的大书,蕴涵亘古以来不变的生活道理,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
小学时,每天上课前,老师都要我们念一段《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琅琅的读书声中,
还掺杂着一些吵闹声、笑声,偶尔还有纸飞机飞过,在这样的情形下,每天不断重复的念着。
那时,我还不懂《论语》里的任何一句
道理,只知道这是每天例行的公事。
直到五年级,老师开始在早修抽空解释《论语》蕴含的道理,每天讲解一小段,而我听得似懂非懂,只知道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说
的人生道理,总觉得需要亲自体会才较能了解。
直到有一天,我把
上学期的课本拿出来,重新看了一遍,突然觉得其中一篇当时不求
甚解的课文,我已忘了作者真正的意涵,另一篇我曾用心思索、体
会的文章,现在又有了新的体悟。
这时,脑中浮现了小时候朗朗上
口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又一句,我现在都了解了。
《论语》不再只是书里的一字一句,对我来说,在生活中常常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比如说:交朋友时就会想到孔子曾说过的:“益
者三友,损者三友。
”我会注意朋友的个性,选择兴趣相投、志同
道合的朋友;要出门时,我会记得“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说好去哪里,几点回家,不让父母担心。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
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
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
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
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而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
变化过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
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
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他
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和,两
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是惊人相似?毫
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
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
为了学习,可以三有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
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
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
又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
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
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
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事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
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
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
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
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
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
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
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时注意学
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
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
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
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