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权力观、政绩观和群众观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权力观、政绩观和群众观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市委决定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主题教育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专题教育活动,在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争创五好班子、争做四型干部”活动,这是深入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进一步加强全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深入推进我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

这三个活动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要以“三观”教育为主,把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专题教育和“双争”活动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分头负责、一并检查落实。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全市“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刚才,娥皇同志宣读了教育活动方案,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的极端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是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站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的极端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迫切需要。

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三观”历来都是我们党思想路线和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毛泽东同志一生对人民群众都始终怀有深厚感情,他总是在不同场合反反复复地强调群众观的问题,比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作为党的宗旨,号召并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之前仆后继的奋斗。

邓小平同志始终对人民群众具有赤子般的情怀。

他有一段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的问题十分重视。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告诫全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络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郑重表示,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力去办”等等。

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言传身教为我们如何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指明了努力方向,树立了光辉榜样。

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始终牢固树立和实践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法宝,什么时候坚持得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坚持得不好,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正确的“三观”树立好,落实好,真心为民,老实创业,秉公用权。

2、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解答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要回答和破解两大历史性课题,重要的是教育干部。

教育的重点是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

第一、这是党的地位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在这80多年历程中,前28年是革命党,后50多年是执政党,从夺取政权到掌握政权,党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取得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条件,同时也增强了脱离群众的危险。

对此,江泽民同志曾严肃指出,“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和干部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新的极大的考验,也给我们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党的各级干部是否真的懂得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能不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能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对这段话我们都要深刻反思。

第二、这是干部队伍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是一个必然规律。

一批批的年轻干部逐渐地走上领导岗位,这是十分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和一些老干部们相比,这些年轻干部没有在革命时期或是建国初期那种艰难困苦情况下和人民群众结成亲情般的感情纽带,却要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更为强烈的各种诱惑。

要继承传统,坚定立场,必须始终深化教育、加强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

第三、这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和转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首先是自发启动时期,大致为1978年至1991年;然后是自觉推动时期,大致为1992年至2000年;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加速时期。

在这个加速转型期,改革开放25年多的累积效应猛烈释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加速度进行整体性跃升,体制转换加深,利益调整加快,观念激荡加剧,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体现到思想观念上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党员干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先天下之乐而乐?是埋头苦干,还是安逸享受?是亲民众,还是傍大款?这些都会在每一名党员干部心灵深处引发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都会对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形成挑战。

3、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转变干部作风,加快常德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常德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期。

近些年来,我市各项改革的力度很大,城市建设的变化也很大,交通能源建设的投入很大,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这是公认的事实。

但这个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各种经济社会的矛盾凸显,改革发展稳定的压力很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常德”的任务很重,经济发展环境和干部作风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需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近几年来,市委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臵,下大力气抓,全市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现状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联系群众,扎实工作,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体现出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风范。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市党员干部队伍中,在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二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三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四是意志消沉,不讲正气;五是衙门习气,散漫低效;六是独断专行,部门本位;七是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八是徇私枉法,权钱交易;九是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十是腐化堕落,行为不捡。

这些问题,都是同党的宗旨和性质背道而驰的,都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也都是同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势必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势必会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势必会阻碍建设常德小康社会的顺利进程,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纠正解决。

二、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的丰富内涵“欲要行其事,必先明其义”。

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必须弄懂其内涵与外延,理清其区别与联系,了解其源流与发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我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1、先讲群众观群众观,就是群众观点、群众意识,说到底是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

在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对的群众观。

一种是以民为本。

从盘庚的“重要”到周公的“保民”再到孔子的“爱民”,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再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强调人民乃国家之本、政治之源。

一种是视民以贱。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称皇帝为君父,称群众为草民;称官吏为“大人”,称群众为“刁民”,蔑视百姓,愚弄百姓,鱼肉百姓,视百姓为草芥。

纵览历代五朝兴衰,凡是统治者“重民”,则是太平盛世,“其兴也盛”;凡是统治者“薄民”,则为短命王朝,“其亡也忽”。

对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另一方面是党的奋斗目标。

强调党的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是为最广大群众谋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如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我认为,根本的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相信谁的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开拓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要相信群众的基本觉悟,老百姓最可亲、最可敬、最可信赖。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任何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

要真心爱群众,牢记高高在上的作风要不得,与民争利的行为搞不得,群众的心窝凉不得。

二是依靠谁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

常德的小康事业,是600万常德人民的事业,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把我们的历史功业植根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成功于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上。

要依靠群众智慧搞好决策,办事决策都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民情、集中民智、体现民意。

要依靠群众力量建功立业,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是为了谁的问题。

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知民之所盼,察民之所忧,亲民之所爱,于民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2、再讲政绩观。

政绩观,就是对执政成效和工作实绩的价值判断,它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其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决定其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

当前,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在“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糊涂认识。

最近,我看了一些资料,有的人甚至糊涂到愚蠢的地步,误已误国误民。

这里,我列举一些。

比如,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脱离财力、民力实际,抓经济工作的能力不足,胆子却大得惊人,借债孙还、用后代钱,甚至一届人用了几代人的钱。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盲目上项目,举债搞开发,欠下1亿多元“政绩观”,该镇现在每年只能挤出几十万还债,还清债务得要100多年。

再如,有的随心所欲,一哄而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