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的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本课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本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材从时代背景、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独立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历史条件。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密切合作,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科学。

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与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与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整理资料、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⑵过程与方法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斗争实践等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学会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概括,学会运用提炼关键词掌握教材内容的方法。

阅读和分析史料,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实践,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革命奋斗精神。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播放电视纪录片《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诞生》片头剪辑。

1999年,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公开投票一个月评选上个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名列榜首。

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呢?马克思被称为反资本主义的头号斗士,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推崇?(幻灯片出示课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着课题字幕播放):一百五十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敢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导入课题学生眼中的马克思:(引导学生回答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著作、名言)设疑: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思想体系,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诞生呢?其客观条件有哪些?(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和固有矛盾日益暴露。

基本矛盾问题探究:问题1 马克思主义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开展)之间是怎样关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问题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如何?(经济上绝对贫困,享有的政治权力有限。

)过渡:工人的处境不但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促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阶级和实践基础。

问题探究问题1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多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

根本上讲,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是工人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工人阶级不成熟,没有斗争经验;更主要的是当时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问题2怎样理解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革史料感悟:(一学生朗读)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关系的变革 生产社会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 经济危机 使社会分裂为 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处境恶化 工人运动的 兴起和发展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海涅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问题:工人阶级为什么要发出诅咒?他们靠诅咒能赢得斗争的胜利吗?(3)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

问题探究:问题1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财富急剧增长,工人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问题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是怎样勾画的?(用统一的社会生产来代替私人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灭城乡差别,使劳动成为人们的需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放妇女;“人人平等”的社会。

)史料链接:回答:问题3 材料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欧文主张通过何种方式建立新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方式:说服政府。

)问题4 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不能实现。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没有看到无产阶级自身蕴涵的革命性,也不懂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但它所提出的一些天才设想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基础:三大优秀成果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二、伟大的友谊导入课题:马克思与恩格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且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参与建党活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提炼信息,用提纲式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早年活动与他们之间的友谊)1.马克思的伟大转变理论研究: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后又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实践:任《莱因报》主编,广泛接触社会,了解人民生活;思想转变: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成为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的伟大转变注重学习:中学没毕业被迫弃学从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革命实践: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伟大的友谊三次会面:1842年,恩格斯前往英国途中路过科隆,在《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会面。

1844年,恩格斯路过巴黎,第二次与马克思会面,两人充分交换了思想,在一切领域取得一致意见。

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进行第三次全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

共同战斗: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科学的改造和吸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感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身上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优秀品质:积极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三、“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导入课题:(幻灯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共产党宣言》何时发表?内容有哪些?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7年11月,“共产主义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第一段:揭示规律:(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阐明使命、性质、特点(无产阶级的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纲领和目的(党的纲领和目的)、专政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第二段:批判种种社会主义流派;制定党的策略原则;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第三段:指出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重要性。

第四段: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3.历史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要明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此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合作探究问题1 《共产党宣言》发表为什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因为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阶段发展到科学阶段。

问题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略)课堂小结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

而欧美一些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向民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专制与民主,东西方的政治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也埋下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祸根。

板书设计: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背景②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③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意志古典哲学思主④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研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义的发表:1848年2月诞生《共产党宣言》的②阐明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发表内容③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④揭露、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形成性练习课后反思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问题交给学生,师生共同探讨,获得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放在首位,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解疑过程中,感知历史,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