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 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 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在环境的挑战下, 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 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 是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 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 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 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 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 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理论: (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 2) 把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 政策执行机构不但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 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因此, 存在管理问题。
12、交易理论: 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 政策执行过程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 为政策过程中, 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因此,政策制定是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浴盆模型: 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 ”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 类似于浴盆状, 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16、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事实上的标准和程序, 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 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 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 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评价。
18、非正式评价( 不太重要) :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 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 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9、完全理性思维:她们认为, 决策者能够搜集完整的所有的决策因素, 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 因此能够选择一个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0、经济合理性思维;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21、渐进思维: 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经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 她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22、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一致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
23、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 就能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
24、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创造, 经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一道开会研究, 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5、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创造的, 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26、系统: 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7、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8、系统分析: 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 经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 对备选方案择优, 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9、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科特和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30、知识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
31、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鼻音, 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 重视权力分蘖、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 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32公共政策: 不但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 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3、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安例进行辨析,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 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 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它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 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 也指她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37、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问答题1、 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 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续为一个整体。
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 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
(3)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 具有不同规格, 还有主次之分。
(4) 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 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 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首先表现在内容上, 不能与宪法、 法律相抵触, 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 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 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导向。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 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 经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 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是,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
2.调控。
是指政府运用政策, 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 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3.分配。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 即把利益分配给谁? 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 公共政策将推动制定的必要性。
试分析: 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有三种子选手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体, 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 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 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 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政策受益的人越多, 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越小。
3、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基本要素: 政策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资源、评价标准、效果、环境和信息。
1.政策问题: 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 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 取决于决策者知识和伦理道德。
2.政策目标: 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4.政策模型: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 都会消耗各种资源, 所消耗的资源一般能够用货币表示费用, 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
1)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议价标准。
2)政策效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当政策执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