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推理能力
作者:李世豪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1期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着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调整与完善,数学课堂逐渐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而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极大地推进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而提升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推理能力;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20-02
教育体制改革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数学推理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数学演绎与推理进行深度结合,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校正推理过程,不断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基础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新意识和态度。
严密的数学推理作为数学理论形成过程的必要程序,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和创新,根据已知判断或结论去合理地推断未知判断语结论,在情景和过程中不断推理和校验推断性判断。
这种推理能力主要依据观察、类比、不完全归纳、联想、猜测、顿悟等丰富的思维活动,使得以知识结论为基础的偶然推断结果通过不断探索得到证明。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当从平时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断重视初中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发现性和探索性。
1.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1.1 初中数学教材。
初中数学课改标准要求数学教材建立"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注重从情景和实验中去观察、推断和验证,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模块的突破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不断巩固和加深学生的整合与推理能力。
但这种教材编排也容易凸显出一些发展弊端:第一,容易使教学活动流于表面。
虽然教学有从问题到建模、到解释和拓展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但学生容易对教材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若不能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探索,探究性活动极容易仅仅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实现探究对推理能力的有效挖掘。
第二,教材内容编排可能不能准确与学生认知衔接。
教材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知识系统为基础,实现知识发展的"i+1"提升方案,但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局限,学生难以突破i(已有知识),获得1(新知),无法实现知识系统质的飞跃,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同时,由于教材知识内容的有限性,习题对知识内容的巩固不够,且知识内容和难度的安排分寸难以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练习题的巩固和提升效果总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借助课外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