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⑤、思厥先祖父..之理..之数,存亡..⑥、则胜负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而皆背晋以归.梁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以一少牢告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也相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也不同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穷.则独善其身1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A、废卷而哭失声..然..。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C、余因而..袜材..实之D、吾将以为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邪?..不从汝而死也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信也..而已D、未可以为1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19、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死亡)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D、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20、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遗留)B、而读书者与.之。
(许可答应)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这样的)D、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B、①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①乃见其.所欲画者②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D、①足相蹑于.其门②袜材当萃于.子矣2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23、下列各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B、①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②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C、①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D、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25、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26、“然”的用法不同于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凡江中诸山,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B、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D、有志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焉2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2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
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灭亡肯定 B.倾覆本来 C.倾覆肯定 D.灭亡本来2.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5.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3题。
㈠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罪秦:有罪的秦国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竟然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