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说明
专家意见1:
本文的研究领域是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多标签防碰撞技术,针对现有的动态二叉树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结合二叉树和四叉树的确定型防碰撞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比二叉树和四叉树算法更高的性能(吞吐率)。
本文的研究的问题是目前RFID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提出的基于碰撞因子的结合两种树型算法的思路比较新颖,对于标签数量较大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
1)未讨论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只需要判断是否发生了碰撞是比较容易的,而如果需要准确统计碰撞位数(用于计算碰撞因子)在实现上比较困难,误码率对算法性能影响较大。
2)在进行性能比较时,比较对象仅考虑了二叉树和四叉树,而没有与其他最新的树型算法研究成果进行性能比较,不够有说服力。
3)文章存在一些文字错误,图表不够清晰。
专家意见2:
一直以来,防碰撞算法是RFID技术的较为核心的一点,当前国内也把标签碰撞作为研究热点。
本文采用了一种动态二叉和四叉相结合的算法来处理标签碰撞问题,方法很容易想到,但是也确实是第一次采用这种方式。
该文章的亮点在于引入了“碰撞因子”的概念,建议作者再次斟酌概念用语的准确性。
本文结构较为严谨,推理基本正确,仿真结果也确实证明了所提算法优于单独的DBS\DFS算法。
如果把这篇文章作为会议论文,那再合适不过。
既然现在投到国内一级期刊,故建议作者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术语上及语言的组织上做到精益求精。
例如:英文摘要显得较为生硬;第二部分其实“防碰撞算法原理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宜单独拿出一章节来说,不妨和第一部分结合起来点到为止;第三部分中“定义一”及“定理一”,下文并无“定义二”、“定理二”,故“一”还是应该去掉;另外,还要注意有些拼写错误,如第五部分上方一行“由于……,故……”,其中第一个不等式求和符号后漏项。
综上,本人建议本稿件宜修改后发表。
针对上述意见,作者在修改稿中进行了相应得修改及解释:
1.1 未讨论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只需要判断是否发生了碰撞是比较容易的,而如果需要准确统计碰撞位数(用于计算碰撞因子)在实现上比较困难,误码率对算法性能影响较大。
解释:读写器根据标签的响应计算碰撞因子,这会在读写器中增加一定的硬件开销。
但由于系统内读写器的数量较少,相对于在标签内增加硬件成本,这种开销不大,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是可以接收的。
正如专家所说,误码率会对算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系统处于恶劣的信道环境中,误码率会显著提高,从而导致读写器对标签无法甚至错误识别,所以一般读写器中还包括相应得硬件或软件,实现数据的检错和纠错功能。
由于受文章篇幅的限制,同大多数介绍碰撞算法的文献一样,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描述算法的本身,至于其在具体场合中的应用,将在后续的工作中研究,本文未作讨论,希望专家理解。
1.2 在进行性能比较时,比较对象仅考虑了二叉树和四叉树,而没有与其他最新的树型算法研究成果进行性能比较,不够有说服力。
修改:专家的意见非常正确,本文在修改稿中仿真中增加了两种算法(传统的二进制搜索算法BS和最新的混合搜索算法)的仿真,并于新算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请参见修改稿第四部分和图五。
1.3 文章存在一些文字错误,图表不够清晰。
修改:作者在修改稿中对文字进行适当的斟酌和修改,并对图表中的文字大小和线条粗细进行适当的调整,请参见修改稿的相应部分。
2.1英文摘要显得较为生硬。
修改:作者在修改稿中对英文摘要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润色,请参见修改稿的英文摘要。
2.2 第二部分其实“防碰撞算法原理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宜单独拿出一章节来说,不妨和第一部分结合起来点到为止。
解释:作者在修改稿中对第二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主要考虑是如果完全删除,将其并入第一部分,则引言的内容过长。
另外,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便于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更好的理解本文。
具体的修改请参见修改稿的相应部分
2.3第三部分中“定义一”及“定理一”,下文并无“定义二”、“定理二”,故“一”还是应该去掉。
修改:专家的意见非常正确,修改稿中已做去除。
2.4还要注意有些拼写错误,如第五部分上方一行“由于……,故……”,其中第一个不等式求和符号后漏项。
修改:相应部分已做修改,请参见修改稿的相应部分。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和编委在百忙之中审阅此稿,你们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作请接受我们由衷地敬意和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