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儿肝炎综合征

婴儿肝炎综合征


一般可分两型 。 1.肝炎型 2.淤胆型
胃肠道症状一般较为明显,可有纳差,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大便色泽正常或较黄。黄 疸轻至中度,肝脏轻度到中度肿大,质地一般 偏硬或中等硬度。随病情好转黄疸逐渐消退, 肝脏回缩。少数患儿表现为急性重症或亚急性 重症肝炎,黄疸进行性加重,有明显的精神神 经症状和出血倾向,以及多系统功能衰竭,预 后恶劣。
以病毒感染最多见,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 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 病毒、埃可病毒、腺 病毒、水痘病毒和EB病 毒等。在我国,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引起者较多见,约占本综合征的40%-80%
1)糖代谢障碍如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 耐症、糖原累积病Ⅳ型等。
2)氨基酸代谢Biblioteka 碍如酪氨酸血症等。(1)按消化道隔离
宣教:腹泻小孩的尿布避免直接放在地板上,引 起交叉感染,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
(2)休息,减少消耗,适当给予镇静剂。
使用镇静剂之后的病情观察:呼吸,警惕呼吸 暂停,体位,气道的开放
尿量,警惕尿少。尿量的计算,总尿量/体重 (KG) /时间(结合血压,出入量)
喂养,睡眠状态喂奶避免呛奶
本病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随各种病因各异。一般来说,病毒
感染时,肝细胞大多受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损伤,发生大量肝细 胞病变、坏死和凋亡;细菌感染多见于败血症和泌尿系感染时, 主要由毒素等使肝细胞受损;由各种代谢障碍引起者,常为异常 的毒性代谢中间产物损害肝细胞;肝内胆管发育障碍引起者,先 引起肝内胆汁淤积,进而影响肝细胞的营养代谢而产生病变。婴 儿时期肝脏病变的发生和进展似与肝内各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 关,不论是肝细胞、血窦细胞、Kupffer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中何 者最先受到病变,均会影响另类细胞的功能。 幼小婴儿肝的肝
3)脂类代谢障碍如尼曼-匹克病、高雪病、 二羟酸尿症等。
4)其他代谢障碍如胆酸代谢异常、遗传 性血色病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如肝内胆管缺如,胆管发育不良、胆管囊性扩 张、肝纤维化等。
如朗汉(Langhans)细胞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化学物和药物中毒等。国内外资料表明,至今 仍有不少病人的病因不明,有待进一步寻找。
细胞含双核居多,肝细胞破溃后,肝细胞核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形成巨多核细胞,这是新生儿和幼婴肝炎的一种特殊病理征象。
因而,虽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病理改变却基本 相似,不同程度地存在下列3种主要征象:①肝细胞 坏死,巨多核细胞形成;②汇管区和边缘胆小管增生, 不仅见于胆道闭锁者,也可见于某些代谢障碍病和肝 细胞损害时;③在增生的胆小管周围见到纤维母细胞 性活动,表现为形成胶原的酶活力增高,血清中结缔 组织形成的标记物增多,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此外, 有的还有肝小叶和汇管区内炎性细胞浸润,重者尚有 肝硬化形成。
婴儿肝炎综合征
指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由不同病因引 起,主要以黄疸、肝功能损害、肝或脾大的一 组症状。近年研究认为本病是由某种病原使围 生期感染造成之生理性胆汁淤滞的增强与延续, 肝活检可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化和炎症改变
病因
(一)感染 (二)遗传性代谢缺陷 (三)肝内胆管及间质发育障碍 (四)其他
(3)营养饮食,母乳喂养或给予低脂、高蛋 白、高维生素饮食,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质 摄入。不能进食者,可静脉供给营养,禁用对 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渗透压 正常:280~295mosm/L 低危:240~450mosm/L 中危:450~600mosm/L 高危:大于600mosm/L PH安全范围 6~8 多巴胺PH3.5
出血倾向 避免腹股沟抽血
桡动脉采血的穿刺点:手腕前侧外四分之一与 第二横纹交界处
腹围的测量 剑突到脐的连线的中点(cm)
黄疸较深,持续较久,大便浅黄或呈白陶土色。 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中度到重度坚硬。由于 胆汁淤积,十二指肠胆汁量减少或缺乏,常伴 发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生长停滞 及出血。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导致胆汁性肝硬 化。

用钙时警惕外渗,上钙前检查上一袋补液有无 外渗
使用钙剂后做好交接班,检查针口周围皮肤, 有无硬肿
做好宣教
4)对症处理
1)注意病儿精神神经症状的改变,有无黄疸症进行 性加重及肝脏进行性增大等肝昏迷早期症状;观察病 儿有无皮肤淤斑,出血点及便血等出血征象,积极进 行对症处理。
2)病儿抵抗力差,应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合并感染。
3)因大多数病儿预后差,应耐心做好家属的心理护 理,使之能勇敢地面对现实。
3.效果评价 消化道症状控制;皮肤黏膜黄染消退; 无感染及并发症发生。家属对疾病事实心理能够承受。
护肝退黄 茵桅黄 白蛋白 出血倾向防治 维生素K、新鲜血 适当的营养供给 补充适量脂溶性维生素对淤胆型者尤为必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