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
中文名贝聿铭
外文名Ieoh Ming Pei
国籍美国
出生地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
职业建筑师艺术家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
代表作品中银大厦;香山饭
店;日本美秀美术馆;
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
配偶卢爱玲
祖籍
贝聿铭生于中国,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
翰.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
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
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
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
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
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
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
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
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的
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
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
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
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
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给室的一切带
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
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设计之初:贝聿铭与卢浮宫院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
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这一这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高71英尺,是利殿高度的
三分之二,这是贝氏研究周围的建筑物的心
得,也再度证实了贝氏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
系。
整个金字塔总平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
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
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行家们认
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
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和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
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
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
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
同时为
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
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
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
楼梯,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
果。
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
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一
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
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
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
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卢浮宫金字塔因为室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
视而不见,确实做到了贝氏追求的目标,更
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户外,欣赏卢浮宫
优雅的建筑,让外相边接,着实创造了划时
代性的室空间设计。
金字塔的底边长116英
尺,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
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
关系。
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形大水池,
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被取消,留
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
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
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当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中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
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
破仑广场,贝氏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流传千古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
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
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
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
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
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