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5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第5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2 镍氢电池关键电极材料设计与制造工艺
典型Ni/MH负极材料及特征
合金类型 AB5 AB2 AB A2B 固溶体 典型氢化物 LaNi5H6 ZrMn2H3 TiFeH2 Mg2NiH4 V0.8Ti0.2H0.8 吸氢质量 /% 1.3 1.8 2.0 3.6 3.8 电化学容量 mAh/g 348 482 536 965 1018 330 420 350 500 500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负极
负极基体:铜网、钢网(约 0.22~0.32mm厚) 负极物质:MH+HPMC+SBR 钢带(约0.04~0.08mm厚)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隔膜
材质:维尼纶或者 PP(聚丙烯) 或者尼龙 厚度:一般为0.10~0.18mm
过放电时,电池总反应的净结果为零,由于在正极上产生的 氢气会在负极上新化合,同样也保持了电池体系的稳定。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工作原理(过充电)
OH 4e 2 H 2 O O2 氢氧化镍电极(正极)
吸氢电极(负极)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2 镍氢电池关键电极材料设计与制造工艺
对于理想的金属储氢材料应具备以下条件:
(1)合金贮氢容量高,不小于1wt%; (2)吸放氢电催化活性好, (3)在氢的阳极氧化电位范围内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4)在强碱性电解质溶液中,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5)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合金不易粉化; (6)充放电效率高; (7)循环使用寿命长; (8)具有良好的电和热的传导性; (9) 原材料成本低廉。
MH NiOOH M Ni(OH ) 2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工作原理(过放电)
2 H O 2 e H 2 OH 氢氧化镍电极(正极) 2 2
吸氢电极(负极)
H 2 2OH 2e 2 H 2 O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发明人
Stanford Ovshinsky
Stanford Ovshinsky 可能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确是改变历史的人, 他发明的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他 50 年的工作生 涯中,共为美国提供了400多项技术专利,涵盖镍 Stanford Ovshinsky 氢电池,氢燃料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各方面。 1960年,斯坦福和他的妻子艾丽斯成立了能量转化设备公司(ECD),专 门致力于开发能源相关的东西,而所有的产品都被关于Ovonics的标签。 当然,在斯坦福所有的发明中,最优秀的莫过于镍氢反应电池。这是一 款可用于为混合型汽车充电的便携电池,同时它也非常地环保。通用EV1 汽车就采用了这种电池。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工作原理
电解质 主要为KOH作电解液(电解质7moL/L KOH+15g/L LiOH) 充电时 正极反应:Ni(OH)2 + OH- → NiOOH + H2O + e负极反应:M + H2O + e- → MH + OH总反应:M + Ni(OH)2 → MH + NiOOH 放电时 正极:NiOOH + H2O + e- → Ni(OH)2 + OH负极:MH + OH- → M + H2O + e总反应:MH + NiOOH → M + Ni(OH)2 以上式中M为储氢合金,MH为吸附了氢原子的储氢合金。 最常用储氢合金为LaNi5。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特性
① 电压 = 1.2V ② 能量∕重量 = 60-120 Wh/kg(瓦特小时/千克) ③ 能量∕体积 = 140-300 Wh/L(瓦特小时/升)即 504-1188kJ/kg(千焦耳/千克) ④ 功率∕重量 = 250-1000 W/kg ⑤ 自放电率 = 一般为每月 2-30%,见温度而定, 低自放电型号为每年10-30% ⑥ 充放电效率 = 66% ⑦ 充放电循环次数 = 500 -1800次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2 镍氢电池关键电极材料设计与制造工艺
镍氢电池中的“金属”部分实际上是金属氢化物。 用在镍氢电池的制造上,它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最常见的是AB5一类, A是稀土元素的混合物(或者)再加上钛(Ti);B则是镍(Ni)、钴 (Co)、锰(Mn),(或者)还有铝(Al)。而一些高容量电池的 “含多种成分”的电极则主要由AB2构成,这里的A则是钛(Ti)或者 钒(V),B则是锆(Zr)或镍(Ni),再加上一些铬(Cr)、钴 (Co)、铁(Fe)和(或)锰(Mn)。所有这些化合物扮演的都是相 同的角色:可逆地形成金属氢化物。电池充电时,氢氧化钾(KOH) 电解液中的氢离子(H+)会被释放出来,由这些化合物将它吸收,避 免形成氢气(H2),以保持电池内部的压力和体积。当电池放电时, 这些氢离子便会经由相反的过程而回到原来的地方。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正极
焊点:(约4~8个) 正极物质:球镍+亚钴+PTFE
正极基体:发泡镍(约1.6--1.7mm厚),或冲孔镀镍 (0.06--0.08mm厚) 正极集流体:镍带(约0.1mm厚)
钢带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电解液
性质: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较强腐蚀性。
应用:
主要用于可充电镍氢电池的电解液。
规格:
溶质组成 KOH:LiOH:NaOH =40:1:3 (重 量比) 溶剂组成 :水 OH-浓度 7mol/l
H 2 O O2 4e 4OH
氢氧化镍电极全充电态时产生的氧气,经过扩散在负极上 重新化合为水。既保持了电池内压的恒定,同时又使电液 浓度不致发生巨大变化。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工作原理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氢镍电池采取恒电流充电方式充电,根据电池对电流的接受
能力可采用不同的电流对电池充电,充电过程中无需对电池单体 的电压进行限制,同时,可以实现快速充电。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镍氢电池
镍氢电池的设计源於镍镉电池,但在改善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上, 有极大的进展。其主要的改变,在以储氢合金取代负极原来使用之镉, 因此镍氢电池说是材料革新的典型代表。 1982 年美国 OVONIC 公司请求储氢合金用於电极制造之专利 ,使 得此一材料受到重视,继之为 1985 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突破了储氢合金 在充放电过程中容量衰减的问题,终使镍氢电池脱颖而出。目前在日 本有 8 家以上镍氢电池制造厂,德国,美国,香港,台湾亦有镍氢电 池生产,市场反应良好。而且镍氢电池所造成之污染,会比含有镉之镍 镉电池小很多,因此,目前镍镉电池已逐渐被镍氢电池取代。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工作原理
() MHx KOH (6M ) NiOOH ()
氢氧化镍电极(正极):NiOOH H 2O e Ni(OH ) 2 OH
吸氢电极(负极):
电池池总反应:
MH OH e M H 2O
镍氢各型号电池尺寸(圆柱型)与容量
系列 AAAA AAA 光身直径 8.2 10.0 10.1 13.9 标准高度 (mm) 40.0 43.0 43.0 49.0 44.5-0.5 尖头高度(mm) 容量范围(mAh) 300以下 700以下 1000以下 1500以下
AA A SC C D F
14.1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结构
正极: 活性物质(Ni(OH)2) 、溶剂、粘结剂、基体 。
剂、溶剂、导电剂、基体
、导电剂
粘合
负极: 活性物质(储氢合金粉)、 隔膜:PP+PE 电解液:KOH+LiOH 外壳:钢壳、盖帽、极耳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优点:
1. 2. 3. 4. 5. 能量密度高,是镍镉电他的1.5倍; 电池电压为1.2v—1.3v,与镍镉电池相当; 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 ; 可大电流放电,承受过充电、过放电能力强 ; 无污染,绿色环保电池 。
缺点:
1. 价格高于镍镉电池,负极材料为稀土合金材料; 2. 自放电速度大。
5.1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
结构
由氢氧化镍正极,储氢合金 负极,隔膜纸,电解液,钢壳 ,顶盖,密封圈等组成。在圆 柱形电池中,正负极用隔膜纸 分开卷绕在一起,然后密封在 钢壳中的。在方形电池中,正 负极由隔膜纸分开后叠成层状 密封在钢壳中。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镍氢电池应用
动力电池
《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第五章 镍氢电池设计与制造工艺
镍氢电池型号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