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控制网复测报告

标控制网复测报告

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01标段控制网复测编制:复核:审核:审定:中国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4月目录1、工程简述 (1)2、采用的规范及标准 (1)3、控制网情况 (2)4、人员配置与仪器设备 (2)5、复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4)平面控制网复测 (4)高程控制网复测 (6)6、控制网复测精度评定及平差计算结果 (9)精密导线控制网复测 (9)高程控制网复测 (11)复测结论 (13)7、数据处理及平差计算 (14)8、控制网复测成果及其结论说明 (14)9、控制点成果表 (16)10、附件 (18)附件一、控制网复测平差报告 (18)附件二、仪器检定证书复印件 (32)附件三、控制网示意图 (39)附件四、外业测量记录薄 (40)1、工程简述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段主要施工内容包括3站3区间,即金海工业园区站、孔家营站和呼钢东路站,三间房车辆段(不含)~金海工业园站~孔家营站~呼钢东路站区间,线路沿新华西街呈东西走向布置,线路全长。

金海工业园区站中心里程为YDK6+,车站位于西二环快速路与新华西街交口处,沿新华西街东西向布置。

采用地下两层单柱两跨的结构形式。

车站主体长度,标准段宽度,结构底板埋深约,小里程端头宽度,大里程端头宽度,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厚约。

孔家营站中心里程为YDK7+,车站沿新华西街东西向布置,车站周边环境较好,道路开阔。

北侧为空地及民宅,南侧为呼市热电厂及大福星饭店。

孔家营站采用地下两层单柱两跨的结构形式。

车站主体长度,标准段宽,结构底板埋深约,小里程盾构端头段宽度,底板埋深约,大里程盾构端头段宽度,底板埋深约。

中心里程处顶板覆土厚约。

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北侧2个,南侧2个),2组风亭设置在车站两端头。

车站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根据总体筹划,车站两端头同时预留盾构始发接收条件。

呼钢东路站位于呼钢东路与新华西街交叉路口处,车站长,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标准段宽度为,基坑深度约18m,盾构端头宽度为,本车站设有四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车站结构型式为地下二层单柱双跨箱形框架结构。

2、采用的规范及标准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②《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③《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④《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地铁1号线01标工程施工测量方案》;⑤《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及考核办法》(暂行);⑥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方测量项目部控制网交桩成果报告(2017年4月)。

3、控制网情况根据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第三方测量提供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点情况,本次控制网复测的平面控制点共17个,分别为IDT09、IDT10、IDT11、IDT12、IDT13、IDT14、IDT15-1、IDT16、IDT17、IDT18、IDT19-1、IDT20、IDT21、IDT22、IGPS03、IGPS04、IGPS05各控制点均沿新华西街道路两侧布设,通视情况良好。

高程控制点共11个,其中墙角水准点有01II01、01II02、01II03、01II04、01II05-1、01II06;深埋水准点为01IIS01,IGPS03、IGPS05、IGPS02-3、IGPS02-4。

4、人员配置与仪器设备1、人员配置本次控制网复测时配置的测量人员共10人,分别是:白明、蒲赵蔡、朱张生,谭汉彬,郑佳乐、雷鹏勃、王君康、郭浩然、李凯、赵向阳。

测量人员信息如表1:表1:测量人员信息本次控制网复测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为:瑞士徕卡TS16型全站仪和Trimble DiNi03水准仪,使用的仪器设备均经过国家计量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可用于相应等级精度要求的测量工作,测量仪器设备的检定证书复印件附后。

同时配套设备有1组徕卡圆棱镜,3个架腿,1套铟瓦尺,3部对讲机。

所用仪器的精度如表2:表2:仪器精度5、复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网复测本次平面控制网复测时,采用附合导线形式,以IGPS03~IDT09两点作为起始边,以IGPS04~IDT17两点作为控制边,以IDT22~IGPS05两点作为终止边。

其外业数据采集方法:地面控制点水平角观测时采用全测回法观测4个测回,即前2个测回测左角,后2个测回测右角。

距离观测时,在仪器内加入当时气象元素(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然后输入当前的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往返观测各2个测回,直接测平距,往测和返测均取平均值作为往返测的导线边长,现场记录人员按要求随即算出观测数据是否超限,若超限立即进行重新观测,记录字迹清晰,严禁涂改。

具体观测流程如下:设要测的水平角为∠AOB,在O点安置全站仪,分别照准A、B两点的目标并进行读数,两读数之差即为要测的水平角值,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盘左位置,瞄准左边的目标A,使棱镜中心准确的夹在双丝之间,读取水平度盘读数a左,记入观测手簿。

2)顺时针方向转到照准部,用同样的方法瞄准右边的目标B,读取水平度盘读数b左,测得角值β左=b左-a左即为上半回测角值。

3)倒转望远镜,使盘左变盘右,按上述方法先瞄准右边的目标B,读记水平度盘数b右。

4)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左边的目标A读取读数α右,测得角值β右=b右-α右即为下半测回角值,两个半测回测得角值的平均值就是一个测回的观测结果即β=1/2(360°-β左+β右)。

各项限差符合要求后进入下一测回的观测工作。

外业观测完成后采用武汉大学科傻地面控制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严密平差计算,精度评定合格后,成果报监理及三方测量审批同意后方可作为施工控制网。

平面测量的要求应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精密导线测量的各项规定。

规范中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⑴导线测量平面控制网按照精密导线精度要求执行,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表3: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⑵角度测量水平角观测按下表要求执行。

表4: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表5:角度配置度数⑶距离测量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表6:距离观测主要技术要求高程控制网复测高程控制网外业观测要求。

高程控制点复测前,首先进行了现场勘查,检查标石的完好性。

通过复测确认交桩高程控制点的稳固可靠。

测量时,为了保证精度要求,我们遵循的具体作业细则为:1)每日施测前均进行水准仪的i角检核,i角小于15″方可进行水准观测。

2)测量时,尽量保证前后视距相等,减少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

3)用撑竿辅助安置水准尺,确保水准尺在观测时处于竖直状态。

4)二等水准观测,须根据路线土质尺桩或尺台(尺台重量不轻于5公斤)作转点尺承,所用尺桩或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

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

5)二等水准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水准路线进行。

6)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

同一测段的往测(返测)与返测(往测)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

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

但这些里程的总站数,不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

7)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且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太阳中天前后各约2小时内(可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适当增减中午间歇时间);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气温变化时;风力过大导致标尺与仪器不稳定时。

观测中注意事项:1)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须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

2)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3)除路线转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接近一条直线。

禁止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壕沟上。

4)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须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5)在高差较大的地区,应选用长度稳定、偏差较小的水准标尺作业。

数字水准仪观测顺序: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a)后视标尺b) 前视标尺c)前视标尺d) 后视标尺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a)前视标尺b) 后视标尺c)后视标尺d) 前视标尺本次高程复测采用附合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往、返测量。

往测时由08标段的IGPS02-3开始,附合到01标段的深埋水准点IGPS03,再由01标段的深埋水准点IGPS03起测附合到02标段内的IGPS05。

测量时采用天宝DINI03型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为km),配铟瓦尺,并严格控制前后视距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观测,精度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的要求控制,高差闭合差不大于±4mm)。

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及观测要求见表7、表8。

(1)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表7:水准测量的技术标准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本次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尺进行二等水准测量工作,技术标准依据上述水准仪精度进行。

表8: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6、控制网复测精度评定及平差计算结果精密导线控制网复测 ⑴ 导线线路及测角精度评定 导线线路1:IGPS03→IDT09→IDT10→IDT11→IDT12→IDT13→IDT14→IDT15-1→IDT16→I DT17→IGPS04 导线线路2:IGPS03→IDT09→IDT10→IDT11→IDT12→IDT13→IDT14→IDT15-1→IDT16→I DT17→IDT18→IDT19-1→IDT20→IDT21→IDT22→IGPS05 导线线路3:IGPS04→IDT17→IDT18→IDT19-1→IDT20→IDT21→IDT22→IGPS05根据平面附合导线网测量结果,本控制网共形成3个角度闭合条件,其测角中误差 βm 为″,优于控制网规范±″的要求;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最大值为″,优于角度闭合差限差n 5±(n=9)=±″的精度要求,故测角指标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⑵ 测距精度评定本次导线控制网复测导线点间距离采用往返观测,取往返平均值为各边长成果。

导线边长的实测精度及测距中误差是按往返测距的较差来计算的,其测距精 度D M 及相对中误差m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D M =、DM m D=1 式中 D M ——往返测距中误差;d——导线边长往返测距的较差(mm);n——导线网的测距边数,共16条导线边;m——相对中误差分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