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符
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

方法治疗
组采用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合募配穴法针灸是一种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有效
方法。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风并发症;便秘;配穴法
便秘是中风瘫痪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临床有40%~65.38%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
症状[1]。

由于便秘可引起中风患者的腹腔压力增高[2],影响血压及脑压的调整,容易诱发再
次中风或加重原有病情,甚至有诱发猝死的可能,心脑血管疾患的老年人中10%左右死亡的
诱因为便秘[3]。

因此,防治中风后便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用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
风后便秘患者35例,并与中成药治疗33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以来本院康复病房住院的中风并伴有便秘患者共68例,采用
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

治疗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54岁;病程3~7d;脑梗死26例,脑出血9例。

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
年龄42~73岁,平均56岁;病程3~8d;脑梗死25例,脑出血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
诊断要点》[4]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证实为脑卒中。

便秘诊断标准参考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相应标准。

1.3排除标准①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结肠息肉等;②有消化道手术病史者;③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⑤不愿接受本
治疗者。

1.4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合募配穴法,募穴选用中脘、天枢(双侧);下合穴选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下巨虚(双侧)。

采用0.30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接KWD808-Ⅰ型电针治疗仪,双侧天枢接一组线,选择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患者
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

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麻仁
润肠丸(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每次1丸,每日2次,7d为1个
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观察指标采用便秘患者临床评分系统(CCS)评价临床疗效。

该系统包括排便频度、
排便困难程度、排净程度、疼痛等8个方面,最高分30分[6],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1.6疗效标准痊愈:大便恢复正常。

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其
他症状均有好转。

无效:便秘或其他症状无改善。

1.7统计学方法用Excel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成组
资料采用t检验,率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便秘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风后便秘的发生正如清代王清任[8]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
到下部推大便下行?大便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

”中风后气血亏虚,气虚血滞,脉络
瘀阻,气虚则大肠传导无能,血虚精枯则肠道失润,气机瘀滞则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成便
秘[9]。

故治疗上应以益气滋阴、通导腑气为主。

目前中风后便秘的治疗以药物治疗和针灸治
疗较多,文献[10-13]表明针灸治疗便秘有一定的疗效。

合募配穴是20世纪80年代王富春等[13]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新型配伍方法,指将六腑的募穴与本经下合穴相配,用以
治疗六腑病证为主的一种配穴方法。

“合”指下合穴,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荥输治
外经,合治内府。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

”故腑病选下合穴为主穴。

“募”即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阳;募穴分布于
胸腹部,属阴。

《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

”选取下合
穴与募穴相配合治疗,相互协调,增强疗效,通降腑气。

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募穴,
为腑气之所通。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取双
天枢可升清降浊,畅利三焦,通便导滞[14]。

中脘属任脉,为胃之募穴、腑会,有调和胃气、通腑泻浊之功。

《灵枢•四时气》:“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邪在小肠者……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取双侧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小肠下合穴下巨虚,及胃下合穴足三里通调肠腑,调理脾胃。

合募配穴法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思超.便秘在脑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志,2002,10(5):
294-295.
[2]范春.中药敷脐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版),2007,1(3):175-177.
[3]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3.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标准(1995)[J].中
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0.
[6]AgachanF,ChenT,PfeiferJ,
etal.Aconstipationscoringsystemtosimplifyevaluationandmanagementofconstipatedpatients[J].DisC olonRectum,1996,39(6):681-685.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
[8]马哲河,林广华.速刺次髎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9):7-10.
[9]魏玉华.四磨汤口服液结合水针治疗中风急性期便秘45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杂志,2013,11(8):955-956.
[10]黄琴峰.针灸治疗便秘临床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8-369.
[11]ChenXS,ZengSJ,WuF,
etal.Researchadvanceinfunctionalconstipationtreatedbyacupunctureinpasttenyears[J].JAcupunctTu inaSci,2008,6(3):189-192.
[12]席作武.针药并用治疗便秘160例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1):649-650.
[13]王富春,景宽.特定穴在临床中的配伍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9,12(10):34.
[14]孙远征,罗梅,牛雪茹.针刺募穴预防中风后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6):352-3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