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进酒

将进酒

语文·选修/唐诗将进酒一、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金樽./一尊.佛像麻痹./俾.众周知职称./称.心如意B.亨.通/烹.羊宰牛对峙./恃.才傲物牢笼./烟笼.雾锁C.马厩./一蹴.而就撰.述/钟鼓馔.玉宁.可/宁.死不屈D.驿.站/自怨自艾.船舷./弦.外之音将.息/将.进酒解析:A项,zūn,bì/bǐ,chēng/chèn;B项,hēng/ pēng,zhì/shì,lóng/lǒng;C项,jiù/cù,zhuàn,nìng;D项,yì,xián,jiāng/qiāng。

答案:B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解析:A项,应为“天上/来”。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B.将.进酒,杯莫停将:请C.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比赛喝酒D.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诗中是被人冷落的意思解析:C项,斗酒:一斗酒。

答案:C4.对《将进酒》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有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B.在李白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诗句没有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将饮酒诗意化;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极其强烈地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消沉思想。

C.“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D.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解析:B项,“极其强烈地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消沉思想”错,貌似消极,但并不就此消沉。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5~6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5.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好。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也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更好,言之成理亦可)6.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7~8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7.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8.“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语言运用9.请你从下面四个“是”字句中任选一句作为段首句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一学派思想的理解。

要求:①运用两种修辞方法;②不超过80字。

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王博在《心灵的四季》的讲座中指出,可以用四季作为道具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法这四种“和而不同”的心灵,即:①儒家是心灵之春,②墨家是心灵之夏,③道家是心灵之秋,④法家是心灵之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儒家是心灵之春。

这个学派充满着温度,无论儒家的经典,还是儒者的生命。

经典和生命的温度都来自于共同的地方,这就是作为其思想核心的仁。

(示例二)墨家是心灵之夏。

夏天,一切都是那么奔腾和豪放,世界显得比春天更拥挤,当然,也更紧密。

这非常类似于墨家的气质。

这个学派给世界的最大感觉便是火一般的理想和热情。

(示例三)道家是心灵之秋。

秋天也是一个成熟的季节。

成熟当然意味着成长和反省,尤其是对于春天和夏天的反省。

因此,道家是最能够体现秋天精神的学派。

(示例四)法家是心灵之冬。

经过春生夏长秋收,天寒地冻的冬天给人以安定和冷酷的感觉,世界笼罩在一种简单而冰冷的秩序之中,单调而寂静。

这似乎就是法家有些冷酷的心灵。

10.以“莫言”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理由,宣布中国“寻根文学”代表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莫言因“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理由被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授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示例二)莫言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因“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的理由被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授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名篇——飘香万里李白,青春(节选)李泽厚其实,这诗①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

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人生悲痛,都绝然不同。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

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深感到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

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人在十六七岁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限、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说的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的顶峰。

经由以王勃为典型代表的“四杰”,就要向更高的盛唐峰巅攀登了。

于是,尚未涉世的这种少年的空灵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这不正是在上述那种少年感伤之后的奋发勉励么?它更实在,更成熟,开始真正走向社会生活和现实世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