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选点准确,情境设置丰富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评析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
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 ,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 ,康同学(高三学生)。
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作文题解读”“如何把握这道作文题”“如何评价这道作文题”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这道作文题。
一、作文题解读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题干、材料、写作任务与写作要求三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解读材料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给出作文内容主题的背景。
中国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
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1)中国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
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是表述了我国在竞技体育上是属于强国之列的信息,“早已”是指达到竞技强国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不是刚刚达到的;“当之无愧”是指我们国家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心虚。
这句话给考生提供的信息,最主要是提出了“竞技体育”这个概念。
什么是“竞技体育”?考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把这个概念和“全民体育”“学校体育”等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意。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竞技体育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追求运动成绩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优异成绩,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在运动竞赛中分出胜负。
竞技体育不同于“全民体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排他性、功利性、不确定性和娱乐性。
我们要重点理解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
读好这个句子,我们要特别关注几个标点符号的运用。
首先是冒号,提示表明后面陈述的情况跟前面的判断不相称。
接着是分号,三个句子之间用两个分号隔开,表明这三种情况属于“不相称”的具体现象,三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
“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传递出的信息是学校教育不被重视,往往会被文化课取代。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3000米,1500米跑有些学校都取消,更别谈5000米,10000米跑了。
是因为学生耐力不济。
铁饼、标枪这些项目,会因为怕危险,也就取消了。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具体表现在: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
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
这里强调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最后是省略号,表明还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只是不能一一列出来而已。
考生可以略有补充。
(3)这也导致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
“这”是个指示代词,指前面的“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
“导致”形成的结果: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
这句话涉及两个词语,一个是“阴柔”,一个是“刚健”。
“阴柔”,指十分柔媚。
是指男性或女性貌美而柔和或性格温和,与阳刚相对。
“刚健”,是指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
阴柔和刚健,是个人的特点,本来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这句话针对的是青少年这个特定的人群来说的,认为两种个人特点的分布极端不平衡,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
材料第二自然段,是对写作情境的创设。
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电视台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应邀嘉宾有:于先生(前国家男足队员),林女士(体育专栏记者),王老师(高中班主任),方女士(学生家长),康同学(高三学生)。
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1)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电视台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这句话交代了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这一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导致了“青少年人群中,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的问题。
这句话交代了举办单位,这个活动是“电视台”举办的,是有可能向社会播放出去的,公开的活动。
这句话交代了活动的形式和主题,是论坛活动,主题是“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
对这个主题语的理解,“体育强国”这个“体育”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还应该包括“全民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等,是一个宽泛的体育范畴。
“少年何以强”,就是青少年凭什么强大起来的意思。
按照题目的环境设置,这里的“强”更强调的是身体的强壮,精神的刚健。
(2)应邀嘉宾有: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 ,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 ,康同学(高三学生)。
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这两句话,是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嘉宾的组成,另一个是观众的人员构成。
嘉宾是发言的主体,观众起到的是参与的作用。
理解好这两句话,关键在于对嘉宾身份的理解。
朱女士(女排队员),她应该是中国女排的代表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这是媒体代表,媒体代表更关心社会问题。
方女士(学生家长),这是学生家长代表。
王老师(高中班主任),这是学校教育者的代表。
康同学(高三学生)。
这是学生代表。
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影响终身的考试,高三学生代表,有典型性。
观众席人员的构成主要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二)写作任务解读这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相对简单,只有短短一句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位嘉宾,请写一篇发言稿。
”首先是要假设一个写作者、发言者的身份。
就是在参与论坛的五位嘉宾“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王老师(高中班主任),方女士(学生家长),康同学(高三学生)”,选其中之一作为自己写作的身份,代入身份中去,展开写作。
其次一个要求是文体的要求,写一篇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写这篇发言稿,是为了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个论坛准备发言而写作的稿件。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想象会出现的情况而有所区别。
写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写发言稿时,要注意观点要鲜明。
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
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说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要注意条理清楚。
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
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要注意语言简洁明快。
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写作要求的解读写作要求里,除了常规的要求以外,最需要关注的是三个词组:“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
“结合材料”,是强调材料作文的核心价值,材料是有用的,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
“切合身份”,主要是对写作者身份定位的要求,这道题目是选择一个假定性的写作者、发言者的身份,选择的身份一定要是这五位参与嘉宾之一,你不能跨越,选两三位嘉宾的身份,你不能越界,选观众作为身份进行写作、发言。
发言的内容,要符合你选择的嘉宾的身份特点。
“贴合情境”,一个是这个活动的情境,这是一个公开性的活动,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是一个电视节目,时间安排是比较紧凑的,要注意发言的简洁。
另一个是话题情境,这是围绕“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个主题的论坛活动,发言就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你的观点,要指向“少年何以强”,要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
二、如何把握这道作文题要把握好这道作文题,我觉得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写作任务要求的落实程度。
写作任务要全面落实,有重点地落实。
“我是谁”的身份意思是否明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身份非常关键。
我们要看考生是否对这个选择的发言者、写作者的身份有足够的理解。
“我给谁写作”,面向嘉宾,面向现场观众,也要面向电视观众,要能够预想其他嘉宾大致的观点做好应对的准备。
“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我觉得能够围绕主题发言,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就可以了。
(二)矛盾冲突点立意的把握。
我们需要关注作文题里面的矛盾冲突点或者关联点,这是我们立意选择的关键参考要素。
这道作文题里面,有两对矛盾是很明显的,一个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矛盾,另一个是“阴柔之风”与“刚健之气”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是发言稿写作立意的时候重点要参考的。
能够处理好这两对矛盾的关系,表达出自己“少年何以强”的看法和思考,就是符合要求的。
(三)材料的引导意义的把握。
从材料的第一自然段来看,基本已经给出了判断,就是过分重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而导致了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的问题。
这个方向是要把握好的。
(四)关键词把握的准确性。
“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这两个概念要区分清楚,“阴柔之风”和“刚健之气”要区分清楚。
“少年何以强”的“强”的理解要准确,主要是指身体强和精神刚强,不要扩大化。
(五)交流的能力。
发言稿的写作能力,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交流能力,怎么跟嘉宾进行交流,怎么跟观众进行交流,使到人家觉得你的发言有价值。
三、如何评价这道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命题技术成熟,命题规范,略有自己的创新,体现在写作要求上,提出来的三点要求是能够反映现在高考作文要求的趋向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这道作文题:(一)是否符合综合性考试的要求?深圳市之前两次线上的测试都是阶段性的测试,这道一模题无论如何,它都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考试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