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第四题13题,文言文翻译(1)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

(3分)译文:王彦超第二天献表请罪,皇帝派中使前去劝慰他,让他到朝廷进见。

(3分。

“奉表待罪”“慰谕”“谒”各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句中重要的实词不能根据语境准确地翻译出来,而是很随意地译出大意,如把“慰谕”译成“告诉”“下旨给他”等。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彦超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

(4分)译文:王彦超全部辞退了吃闲饭的男女仆人,日常生活穿戴费用,都遵循节俭的原则。

(4分。

“斥去”“服用”“俭约”各1分,“仆妾之冗食者”句式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翻译时句式落实不到位,题中的“仆妾之冗食者”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很多同学不能在译文中体现。

②译文不通畅,“咸遵俭约”应译为“都遵循节俭的原则”,不少同学不能补充出句子的中心词。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3)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3分)译文:现在我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

(3分。

“衰朽”“乞骸骨”各1分,“臣之愿也”句式1分)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重要文言知识积累不够,如:“乞骸骨”,在《张衡传》中学习过,很多同学不能准确翻译。

题中的“臣之原也”是判断句,有不少同学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建议: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重点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掌握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差。

14题,诗歌鉴赏(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

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

(4分,“高远明净”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审题不清,很多同学没审清本题的落脚点是对景物特点的概括,竟答成了情感基调。

②答题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答题没有小标号,没有步骤,只是笼统地写感受。

③鉴赏性的词语匮乏,答题时表述不够准确。

如对于画面特点的概括,不少学生用了“美丽”“诗意”等笼统的词语。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4分。

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①审题意识不强,题中明确要求“联系全诗”,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联系诗中的具体诗句去分析情感。

②答题时缺乏步骤,没有序号标注,得分点很容易隐于纷杂的卷面中。

③对诗歌整体把握能力不够。

从试卷上呈现的答案看,不少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住这首诗歌,竟出现了“壮志难酬”“思乡”“对朋友的思念”等不准确的情感判断。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建议:加强训练,增强学生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形成答题模式;准确理解诗意,掌握答题术语。

15题,名句名篇默写学生答卷存在问题:书写不规范、潦草,字迹不清,识记不牢,错别字多,几乎每一句都会有错别字。

((1)也—者;鹃—娟;(2)齐—其;(3)夙—素,砧—毡、拈;(4)义—亦)该题多数学生得3~4分。

建议:名句名篇要强化背诵,更应重视书写,写规范,写正确,重在抓落实,坚持不懈。

第五题16题,参考答案:③⑥①④②⑤(4分。

答对3项得1分,4项得2分,全对得4分)该题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得满分。

错误多数表现在把③和⑥的位置分开或者连在一起放到①④②⑤的后面。

其他,也有个别学生排列成①④③⑥②⑤的,究其原因,多数学生注意到了③⑥或①④②⑤作为两层各自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确定这两层谁先谁后,不理解应先说“不应该”(这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说“应该”(这是对问题的建议),所以排错。

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不会找表明前后衔接的词语。

17题,参考答案:国家科技奖严控(控制)数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4分。

每个要点1分)学生答卷存在问题:该题70%学生得2—3分,得满分的约占20%。

错误理解“关键词”,以为只能是名词或动词,词组和短语不可以。

出现好几个的名词或动词排在一起不能大体表达出文段主要内容的情形,如严控、调整、优化、质量。

多数错在四个要点找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缺少陈述对象“国家科技奖”,或是不能找出并完整表述关键词“严控(控制)数量”。

如调整结构、受理项目、受理、提高质量。

几个关键词无序排放,如“国家科技奖”放在最后。

重复啰嗦。

如国家科技奖、调整奖励结构、优化、提高奖励质量。

18题,示例:边塞诗是大漠马背上的一轮落日,壮阔而苍凉,羌笛、孤烟、胡马,豪情满怀;送别诗是古道边耳畔的一曲长笛,忧伤而惆怅,夕阳、长亭、杨柳,离情凄凄。

(4分。

每句2分。

形式1分,内容1分)学生答卷存在问题: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喻体不当。

如把边塞诗比作“一丝怀念”“一缕黑烟”“一匹骆驼”;把送别诗比作“一座孤岛”“一丝忧愁”“一杯咖啡”“一颗残星”。

意象选取不当。

如,边塞诗选取孤舟;或不是意象,只是纯情感的词语如:伤心;或是纯名词如:将军、士兵等。

情感表述不合语境,和前面的表述不一致。

如边塞诗是帐中的一把宝剑,锋利而孤独,烽火、风雪、长河,归心似箭。

显然“归心似箭”不合适。

学生优秀答案:①边塞诗是千里大漠上的一轮红日,悲壮而肃杀,黄沙、驼铃、旌旗,壮志凌云;送别诗是桃花潭水边的一曲踏歌,惆怅而暖心,孤帆、江水、清酒,离愁满腹。

②边塞诗是大漠沙场上的一声鸿鸣,悲凉而凄清,寒光、剑戟、号角,满是凄楚;送别诗是扬子江畔的一枝折柳,伤感而不舍,孤舟、江水、残月,尽是离愁。

③边塞诗是将军帐中的一壶浊酒,浓郁而悠长,战马、胡笳、烽火,豪情在胸;送别诗是南浦岸边的一株垂柳,纷繁而愁怨,兰舟、美酒、泪眼,离情满心。

④边塞诗是大漠高空的一缕孤烟,寂寞而雄浑,长河、落日、琴曲,愤懑在心;送别诗是夕阳古道的一座长亭,孤独而忧愁,故园、折柳、笛声,别情满怀。

第六题19.第①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参考答案: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2分。

答出两点得1分,三点得2分)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2分)(4分。

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理解题意不准。

第一问“作者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捶打野菜”本身就是动作和细节,因此,再回答“动作和细节描写”就不准确。

应该从下文的描写中提炼出“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这样才够准确。

②第二问“文学道路的起点”部分学生理解不准,不能从文学创作的作用方面回答,答成“这一画面让自己记忆深刻,能够感受到严酷的现实”20.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

(4分)参考答案:①勤劳;②乐观;③坚强(顽强);④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4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四个方面的特点概括不全,“尊重生命”这一条很多同学都遗漏了。

②要点重复,描述不简洁,如“坚韧不屈”与“坚强”同时出现;“辛勤劳作”与“勤劳”同时运用。

③概念不清。

如有同学把“愁容满面、遭受苦难、疾病缠身”等词语也理解成形象特点。

21.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答题不规范,不能先点明“承上启下”这一手法。

或者点明手法后不能分析出承上什么内容,“启下”什么内容。

②不能从母亲的角度理解引起下文的内容,只从我的角度谈作用,不够准确。

22.“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1)母亲的顽强乐观,父亲、爷爷有尊严地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3)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6分。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学生答卷存在问题:①理解题意不准。

题干要求“这些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脑海中翻腾?”侧重点在对“我”的影响,学生一般理解成母亲的重要作用,伟大之处。

②要点重复。

参考答案的三个方面,很多学生写到很多条,最多写到七条,但只是一个角度,只能得2分③“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这一条很多同学漏掉。

失分最多。

④答题不规范,不分条,有的密密麻麻的一大段,分不清角度和层次,思维混乱。

第七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

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

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

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却都已经落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一、学生作文情况如下:1.题意与立意材料中有“黄穗麦子”与“青穗麦子”两个重点意象,“割麦人”对“青”“黄”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据此,立意指向:舍与得(舍小求大,学会放弃)、完美与缺憾、把握时机、关于变通、顾全大局。

2.标题要求自拟题目,大部分学生简单地将立意直接提炼为作文的题目,极个别学生善于包装,加以形象化表达,给题目披上了美丽的婚纱。

如①眼中不能容沙;②放下那一粒沙;③不因青穗舍麦田;④大盈若缺;⑤鱼与熊掌不可兼得;⑥莫待无花空折枝;⑦舍是幸福的密码;⑧大行不顾细谨。

3.题材题材的庸俗化仍然是学生作文的突出问题,刘伟、史铁生、李白、陶渊明、李清照、乔布斯是常客,让阅卷者厌烦。

4.表达诗意与哲理的融合是上乘境界、。

唯有极个别学生才华横溢,语言有世界功力。

在部分学生语文较为平实,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5.结构开篇导入中心,正方用二、三个事例印证,最后加以总结——作文结构呈固定的模式化,千篇一律。

论据有“以一当十”之说,虽地夸张,但至少应要求学生“以一当一”,而不是“以十当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