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
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
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
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
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
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
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
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
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
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
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然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的确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地方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效应。
科技的突飞猛进让环境对于建筑的约束日益减少,很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建筑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可有可无。
然而,发达的现代交通业使得不同地方之间的建筑具备了同质化的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观念逐渐被建筑师们淡忘。
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专家认为:“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技术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机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发展中国家的变动所带来的创伤远大于自发进行技术革命的发达国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建筑发展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被积压的几乎没有了空间和地位。
因此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批判地域主义的反思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后得到不断地反思与修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指责和批评越来越激烈,从后现代建筑的强烈反叛与晚期现代主义的极端技术论开始,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突破。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师们以热切的眼光巡视着世界,试图为中国传统建筑面貌能得到彻底改观而寻求途径。
中国建筑师首先接触到的西方建筑思想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而是对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产生质疑而另辟蹊径的建筑思想,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解构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等等。
1.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思考后现代主义发源于西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到达顶峰,9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后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进行激烈批判的精神,后现代主义首先意味着对于现代性的摒弃。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非人性化、高度理性化特点,否定现代主义建筑形态,颠覆其功能主义原则。
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性”、“继承性”、“地域性”,主张采用多元的方式重新阐释历史,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涵义。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其产生的背景及根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一方面,恰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国外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发面的发展观念与经验进入中国。
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国内建筑市场的大量需求与中国相对落后的建筑思想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向西方“拿来式”的建筑理论,成为了中国建筑师填补“漏洞”最便捷的方法。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传统性、地方性的思想,正好与中国民族化问题相切合。
因此,中国很快掀起了一股“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究其本质,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中国式”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后现代主义是反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其主旨并非复兴传统形式,而在于借用传统形式和手段,借助当代多学科的交叉性,解决建筑同人类各种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解为“复古”,这样的理解对我国建筑发展影响深远。
在本该建造大型现代建筑的地方,人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建仿古亭榭,使用钢筋水泥来负荷重檐琉璃瓦顶,塑造古建筑中的椽子和仙人走兽。
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是经济,而是不成熟的建筑理论体系与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
因此,这种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假思索的拼贴,对构件符号的直接挪用的设计手法,引发了建筑师们思考。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2.对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②的思考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的初衷相同,都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新的建筑发展改革之路。
晚期现代主义感到现代主义所面对的危机,虽然他们对现代主义持拥护态度,但却将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观点推向极端夸张的方向,试图以此打破现代主义存在的局限性。
晚期现代主义强调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运用先进、经济的科技手段来处理建筑、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科技的先进性,从本质上摒弃历史传统。
为克服现代主义过分的教条性妨碍建筑个性和情感的表现,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范式,使建筑个性得以表达、建筑抽象语汇得以扩展和深化。
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受到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国内蓬勃发展的经济水平,以及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出现了带有晚期现代主义特色的建筑。
但是,这些建筑极度强调个性化以及奢华程度,对于当下中国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值得建筑师、开发商以及政府思考的。
因此,如何在建筑技术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同样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3.对解构主义的思考解构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样是基于现代主义的思考而提出的新观点,它对传统的建筑秩序提出了挑战,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完整统一、整齐规则、严谨有序的构图手法,尝试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建筑形式。
解构主义没有一种特定的模式或者是设计手法,而是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导向的内容,是把一切事物内部复杂的矛盾都推向虚无。
解构主义建筑师们通常认为建筑的形式是独立存在的,它既与建筑本身的内容、功能毫无关系,也同建筑周围环境毫无关系。
解构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值得肯定的。
建筑师们敢于打破传统的哲学思想,开辟新的设计道路,这个过程带给中国建筑师很大的启迪和鼓舞。
但是其中唯建筑形式独尊的表达方式,忽略建筑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对批判地域主义的思考从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地域主义的探索。
“批判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强调历史性、地方性,而区别在于“批判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主义”的一相情愿,反对“地域主义”恋旧的浪漫和唯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具有技巧性。
“批判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性和“批判性”的。
“批判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尊重地方特点、鼓励生态建设的设计思想,十分贴切我国的现状,故逐渐为我国建筑界所接受,为我们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
它指引我们在全球化面前,从趋同的全球文化,转变到追求文化多元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来;从追求物质和经济的片面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无节制的发展状态,转变到可持续的发展;从狭隘的人本主义,转变到对生态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从被动的依附发展到自主的发展。
三、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6世纪与17世纪纪交替之际,即明朝的万历年间,意人利传教士利玛窦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基督教,他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了教堂的建造中,并不断在中国各地建造规模不一的教堂。
这便是外国人在中国做建筑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