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
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
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
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
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
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最北界是北纬40.1度的北京、河北阳元一带,目前只在北纬24.6度的滇西南,南退17个纬度。
退缩的主要原因:1、气候变化2、人类的滥捕滥猎3、野生象的生理因素。
十、黄河的变迁:(一)黄河基本情况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列宗渠,干流长5464公里,经过青、川、陕、甘、宁、蒙、陕、山、豫、鲁等九个省区,于山东垦利县如渤海。
因水量小而变率大含沙量大出现善淤、善决、善徙,下游河床不断抬升。
(二)黄河下游改道黄河中之所以会有大量泥沙,是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和接近沙漠的缘故。
每年流入黄河中的泥沙大约为16亿吨,可以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绕地球27周。
据史书记载,黄河在历史上共发生泛滥改道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有26次,最大的改道有6次。
宋代以后最为频繁。
黄河改道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人为的原因。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先秦北流为主期。
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
由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2.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海,相对安流600年。
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3.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泗入淮。
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进入了南流时期。
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4.近代东流时期: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分三支后汇合大清河在利津入海,结束了700多年的夺淮入海的历史,东流由渤海入海,形成今天的局面。
总体评价:黄河在东流、北流、南流上往往是反复的十一、黄河洪灾和改道原因(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十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1、洞庭湖的变迁:据《山海经》、《庄子》载,湘、沅、澧诸水灾洞庭山附近与长江交汇,是一片和网交错的平原,后形成一个大湖泊,即洞庭湖。
(1)秦汉时期:洞庭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2)东晋、南朝之际:形成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面积达4900平方公里(3)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有所扩大,逐渐有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形成。
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为历史的全盛时期。
清咸丰及同治以来,湖面越来越小。
(4)20世纪60年代:湖面更见缩小。
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
2、鄱阳湖的变迁:彭蠡——称彭泽、彭湖。
全新世以来,古彭蠡泽与长江水面相连,但是彭蠡在西汉以后逐步脱离长江水道,因泥沙淤积而逐渐萎缩(1)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高温多雨时期,造成彭蠡湖的扩展。
(2)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鄱阳湖的范围和形态(3)元明时期:鄱阳湖逐渐向西南方扩展(4)清代后期:湖底日益抬高,湖面萎缩(5)20世纪60至70年代前期:加速了湖面的萎缩3、震泽(太湖)的变迁:太湖,古称震,又名具区、笠泽,位于长江、钱塘江下游三角洲上,面积2420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和洞庭湖的第三大淡水湖。
《禹贡》记载,当时震泽没有壅塞之害(1)唐宋后:太湖本身水体面积扩大,并在其东北先后形成大小零星的湖泊(2)北宋以来:吴淞江、浏河、苏州河、黄浦江相继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
自唐宋后,太湖流域湖泊广布(3)解放以后:湖面范围急速缩小十三、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1、沙地:(1)呼伦贝尔沙地(2)科尔沁沙地(3)毛乌素沙地(4)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2、沙漠:(1)塔克拉玛干沙漠(2)河西走廊地区沙漠十四、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沙漠化关系十分密切。
总体看来,汉唐西北丝绸之路分天山北道和天山南道,这丝绸之路上分布着很多的城市,这些城镇环境良好。
如汉代的楼兰城是绿洲经济与政治中心,周围多葭苇,白草,它是汉初进入西域的第一门户,这里驻兵屯田,灌溉技术进入后,绿洲农业一度繁荣。
东汉以后气候开始变干,匈奴地区发生赤地千里的旱灾,许多绿洲变为戈壁。
因此,丝路南道南移。
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历着绿洲沙漠化和移动沙丘向城市推进的过程,流入这一地区的内流河,因气候干旱,河流补给不足和农业生产的大量用水,导致河水下游断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城市如尼雅等因此而废弃。
西北绿洲国家的衰落和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河流的改道和退缩引起的沙化。
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以绿洲农业的衰退与沙漠化加强为特征,它是以中国西北地区近2000年来气候日趋干冷为背景,是人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
十五、历史时期政区沿革1.分封制与郡县制西周王朝曾进行过两次分封。
第一次在武王伐纣以后,第二次在周公东征以后。
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控制权,以拱卫王室。
2.州郡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遂在郡县之上设置州,除京畿附近七郡以外全国的郡国分成十三个区域,最初称部,后改为州.3.道路时代——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隋唐两朝州郡不断增多,因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就必须设立新的机构,对地方行监察权。
隋朝有刺史和司隶的名称。
道的名称原是南北朝时行军的编制,到这时才终于成为地方区划的名称,与汉代州的地位相类似。
唐代十五道指: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京畿道、都畿道、剑南道、岭南道。
4.行省时代——元明清时期元朝行省和以前王朝地方一级政府是有区别的。
它既不是一个监察性质的区划,也不是纯粹地方行政的区划,而是中央政府的一个缩影,是中央王朝的派出机构,不仅用这种方法集权于中央,行省的职权几乎完全代替了一地地方政府。
十六、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长城: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
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
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1、秦万里长城2、西汉长城: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
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