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醉里:醉酒之中。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看剑:查看宝剑。

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

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八百里:指牛。

麾:军旗。

麾下:指部下。

炙:烤肉。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马作的卢(dìlú)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马名。

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

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作:像,如。

霹雳(pīlì):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了(liǎo)却:了结,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复中原之事。

.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思想感情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

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
现了多层情意。

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
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
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
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个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
而不必说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
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

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

吃“醉”之后,仍然不
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

翻来覆去,总算睡
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
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
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
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能够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
显得呆板;不过在这里恰恰相反。

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
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
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
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
构成的。

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
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