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肥处理方式以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主要为煤灰和厨余类有机物,其它固体废弃物较少,比较适宜于堆肥处理。
1987年颁布的《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1987)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1987)是指导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的技术标准,也是我国最先制订的有关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标准。
自1980年有统计记载以来,堆肥在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一直发展缓慢。
据建设部综合财务司报告,2003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中,年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当时各类生活垃圾处理场(厂)计574座,其中:填埋场457座(占79.6%),堆肥厂70座(占12.2%),焚烧厂47座(占8.2%);总处理能力7545万吨,集中处理率为50.78%,其中:填埋年处理量6404万吨(占85.5%),堆肥年处理量717万吨(占9.6%),焚烧年处理量370万吨(占4.9%)。
由上可知,我国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无论按处理场(厂)的数量,还是处理量的吨位,排行顺序均为:填埋、堆肥、焚烧。
堆肥虽然位居第二,但与填埋相比其处理量差距太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居民燃料结构的改变,厨房气化率的提高,以及北方地区冬日取暖集中供热的普及,大大减少了城市居民的直接用煤量。
分析这个趋势,当垃圾中的灰渣含量显著降低后,厨房垃圾将成为家庭生活废弃物的最主要成分。
无论从环保角度考虑,还是资源循环再利用出发,厨余类有机物处理的最佳方式,就是使其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让它来源于自然再回归于自然。
从这些意义上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处理,应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世上任何事物总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由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提升,使得垃圾中其他固体废弃物也大量增加。
比如塑料、纸品、玻璃、铁皮类包装废弃物,以及旧衣、旧鞋等家庭生活废弃品也随之增多,让我们的垃圾成分越趋复杂。
以华南地区为例,垃圾的基本成分如下:厨余类50-70%,塑料袋类包装物 10-15%,泥沙等无机物 8-15%,高热值长条物 15-20%,其他 3-5%。
北方亦然,大体相当。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垃圾中厨余量占了绝大多数,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50%左右,仍然是堆肥的好原料。
但混杂着30%左右的其他固体废弃物,依旧是堆肥处理的一大障碍。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的,对这种混合垃圾不进行有效分类,“垃圾资源化”将是一句空话,无论下游技术多么成熟与先进,都将无用武之地。
由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全部为混装式垃圾,早已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
想要彻底实行城市生活垃圾规范化分类收集,看来积重难返,一时无法改变。
然而矛盾的焦点是,这种混合垃圾就难以用于堆肥,特别不适宜于无预处理的静态堆肥。
作为堆肥原料,垃圾中含有玻璃(特别是废旧节能灯管)、塑料、甚至电池等有毒有害废品(近年来随着无汞电池的推广应用,这一矛盾缓解很多),将严重制约着垃圾堆肥的发展。
倘若不把这些杂质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否则将无法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堆肥处理。
要想突破眼下垃圾堆肥的困难局面,原始垃圾进场后就必须补上分类收集这一课!这是解决堆肥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立竿见影的唯一办法。
垃圾分类与收集,原本是前期环卫部门和居民小区百姓的事,面对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清扫、运输等等管理上的这些痼疾,企盼短期内有所改观,十分渺茫。
不能单靠等待,只能自食其力,在做堆肥设计时,采取相关的技术措施,增加资金投入,建设一个针对混合垃圾,进行科学分捡的原料分选系统。
将垃圾中各种可循环再生的资源,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挑拣出来,以实现物尽其用,同时为后面的垃圾堆肥创造条件。
进一步对堆肥发酵工艺的改进,也得基于这一前提。
3.1.分选方法为了将有机成分从混装垃圾中分离出来,就必须将垃圾中那些不能用作堆肥的固体废弃物分选出来。
分拣出来的废品,也是可回收的资源,将作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垃圾分选工艺,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类。
3.1.1.干法工艺所谓“干法”,就是对进厂的原始垃圾,不进行任何增湿处理的分选工艺。
这一说法,其实是为了区分后面的“水洗法”。
干式分选的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分选、磁选、风选和人工分选四大组合。
上列四种分选方式,均为物理过程。
它们在整个分选生产的流水线上,进行排列搭配,循环组合,形成一条连贯有序的整体。
机械分选:主要包括各种破袋、粉碎和筛分设备,将各种固体废弃物,经过多次破碎、筛析,分成不同大小的类别,以便于作进一步的磁选、风选或人工分选。
磁选:通过高磁力的除铁器,将垃圾中的黑色金属铁(即可磁化物料),包括铁皮听头、铁制罐头、废旧干电池等所有含铁废弃物,把它们吸附并分离出来。
风选:通过风力将垃圾中的轻薄物(包括塑料薄膜、纸张等),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
风选分“正压法”和“负压法”两种,它们的物理原理则是依据物体的比重不同,通过风力作用将轻比重的物体析出。
正压法即通过鼓风吹沸,让轻薄物从垃圾中扬起;负压法即通过真空抽力,将垃圾中的轻薄物吸纳出来。
不管是吹出或吸出的轻薄物,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方法,再把这些轻薄物收集起来。
人工分选:是垃圾处理生产线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发达国家人工参与也是屡见不鲜的。
它是在“人工手选工作台”上进行的,被分选的物料在缓慢移动的输送带上前进,手选台上设有若干个工位,由分工明确的工人,各负其职,将所需的不同的垃圾分拣出来,随手丢入身旁的存放槽中。
多工位的大型手选工作台,是一套完整的流水线,在其工作室内均设有通风、吸尘、除臭等装置,使工人作业时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
3.1.2.湿法工艺“湿法”,又称“水洗法”,此法倒实属罕见,仅有WST 一例。
所谓“WST水分选垃圾综合处理技术”。
它突出一个“水”字,以全自动水分选系统为核心,利用物理原理配合机械组件,主要将混合在一起的“干湿家居垃圾”利用水的浮力、溶解性能等分离归类,进行自动分选,以期实现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回收。
生活家居垃圾资源转换技术,透过水的特性融入机械的帮助,将垃圾进行分选及清洗,并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据介绍,WST标准处理系统包括如下装置:A.全自动入料装置;B.多功能滚筒筛装置;C.大扁平物收集装置;D.重物收集装置;E.磁选装置;F.小轻物收集装置;G.破碎装置;H.核心分选装置;I.有机物分选装置;J.软性薄膜收集装置其设备的模块组合与功能:一、储料与输送系统:其功能,为进厂垃圾暂存,并由输送带送往多功能滚筒筛。
二、多功能滚筒筛组合:利用水来分类精选,其中“第一多功能筛选装置”功能为,均匀布料、破袋、清洗、隔除粉尘泥砂,收集软性长条物(如衣服、绳子);“第二多功能筛选装置”功能为,筛出大硬物,再将垃圾送入水道,分别收集重物(如石子、非磁性金属、电池等)大重物(如组装物、轮胎、木板等)金属类等。
三、离心风机组合:其功能是分离小轻物,主要为包装扁平物。
四、重物水箱进料输送带及磁选模块:承接多功能滚筒筛底部出料输送带,将小于160mm的垃圾送往重物水箱进行分离,并收集磁性金属。
五、高压水管组合:其功能,将发泡塑料、扁平物、塑胶包装材料、不溶于水的纸类、空瓶罐等自动分选出来,并分别予以收集;以及其它杂物类(如皮革之类、组装物等)的收集。
六、核心模块:其功能,为分离有机物,将软性塑料袋送回水道、拨离其它杂物(可按需配套设备精分)。
七、软性塑料薄膜分选针挑机:其功能是分离软性塑料八、精选装置:可按回收需求加添配置人工精选。
通过以上作业,获得如下分选结果:1.有机物及污泥(包括有机纤维物、磨浆后有机物及污泥);2.无机物类(包括重物、磁性金属);3.塑料类(包括塑料瓶罐、泡沫塑料、塑料薄膜、包装物类);4.可焚烧杂物类(包括长条衣物纺织品、鞋类等杂物、含铝箔复合材料等)。
“水分选”最早在江苏无锡,展示过一套小型(100吨/日)试验装置。
从WST网站查询到的专案工程只有两项,其一,广东博罗首个商业运作项目,200吨/日,占地3000亩的工程(据说那是从无锡拆去的试验设备,并作了能力扩充的装置)。
其二,江苏沭阳的首套WST订单:300吨/日,总投资1.25亿。
上述两项工程,建设投产、成功与否,均无后序报导。
不过,广西梧州曾建过一套日处理300吨的“水分选”生产线,开车后一直无法正常生产,让这个总投资1.63亿的工程吃尽了苦头,拆了改,改了拆,半年后全部推倒重来,彻底改成干式分选。
百闻不如一见,笔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失败的结局。
3.2.堆肥的技术类型垃圾堆肥是利用微生物,通过发酵有控制地促进城市生活垃圾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化过程,从而将生活垃圾变成腐殖土状有机肥料。
堆肥法的关键在于提供使微生物活跃生长的环境,以加速致菌分解过程,使之达到稳定。
该法的生化作用程度,受其废弃物中的养分、温度、湿度、pH值的控制。
目前较好的堆肥方式,为动态高温堆肥;按物理组成分析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以食物、果皮为主的有机垃圾约占50%~60%,可以采用生物工程、生化科技的方法,制作高效有机肥料。
堆肥法按原理可分为厌氧与好氧致菌分解两种。
厌氧分解需要严格缺氧,厌氧菌生长慢,故不多用。
好氧分解可同时产生高温,可杀灭病虫卵、细菌等,是我国常用的方法。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系统,有多种类型:A.按生物发酵的方式,可分为厌氧堆肥和好氧堆肥;B.按垃圾所处的状态,可分为静态堆肥和动态堆肥;C.按发酵设备的形式,可分为封闭式堆肥和敞开式堆肥;D.按垃圾物料流动形式,可分为间歇式堆肥和连续式堆肥。
国内常见的典型做法可分为:简易堆肥、好氧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综合处理三类。
3.2.1.简易堆肥简易堆肥的特征是:工程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