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热动力学方法——“热谱图”原理: (1)生物体的生长代谢都伴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 并在一定的阈值内呈规律性波动; (2)中药的生物活性实质上就是中药药效物质对生物 体生长代谢的干预作用,这种干预作用不可避免 地将影响生物体的能量转移和产热变化;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测定板蓝根的NA 抑制生物活性, 并建立板蓝根抗病
毒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研究表明板蓝根具有抑制NA的 活性, IC50 = (0.90 ± 0.20) mg· mL−1 (相当于生 药), 其量效曲线形状与阳性对照药磷酸奥司他韦相 似, 提示二者对NA 的抑制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
采用“质反应平行线”法设计和优化的板蓝根抗病毒
1 中药质控现状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控制有一定的促进 作用,但中药化学成分变化因素较为复杂,选择合理 的指纹信息难度较大,其重现性、耐受性及谱效关系 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实质上是中药部分成分的“化学条 码”,与安全性、有效性关联意义不大。
1 中药质控现状
如冬虫夏草测定腺苷含量、板蓝根检测精氨酸, 既不
2
中药质控方向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
形性检测法、化学检测法、生物检测法。
形性检测主要指以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 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表观性状来判别药材的种类 和真伪,并对部分药材辅以简单的理化试验。
2
中药质控方向
化学检测主要是利用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
体积等) 。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大小、密度和形状因子(3大类参数)
体视学原理 计算机图像技术
组织细胞显微图像的形态特征
数值分类
归纳出其形态学特征
建立
分类鉴定谱系图
2 中药质控方向 2.2化学检测
采用HPLC、MS、NMR、IR、UV、GC、CE等及其联用技术进行化学指 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定量, 结合化学计量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中药化学质量模式识别系统, 表征中药化学组分群特征 优势:a 检测中药材及其产品的真伪;
一台仪器(生物热活性检测仪)、
一套指标(生物热谱图和热动力学参数)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实时在线”是指生物热活性检测仪有如多导生理检测仪,
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地直观地反映生命体系的宏观状态 变化; “灵敏、准确”是指生物热活性检测所需的药物样品量 少,一般是毫克级,同时由于研究对象和环境的可控性 好、操作步骤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所以方法的精密度、 重现性和稳定性较好;
(3)通过测定能量和产热的变化,可以间接地了解生 物体的生长代谢变化,从而判断药物的生物活性 情况; (4)生物热活性检测是以体系的状态参数为研究对 象,能实时、在线、快速地刻画机体的表观状态 及其变化情况。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热谱图”特点: “普适性好”即是指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如微生物、组织、 细胞、分子、基因),均只需用: 一个方法(生物热活性测定方法)、
系依次叠加排列而组成物体的三维数据;再利用计算 机图像处理技术、图形生成理论及视觉心理学原理, 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直观地显示出具有生动性和立体感 的三维图像。
“数字可视化中药”技术应用
全方位刻画中药材形态结构、甄别道地与非道地药材等
提供三维立体动态的鉴定技术和图像资料;
形象生动地再现中药和植物的外观和微观的立体结构; 形象生动地再现中药和植物的外观和微观的立体结构以 及组织细胞的空间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和中药材的生 长发育规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分布动态、中药材品质
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要 点
建立多元化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 形性检测+化学检测+生物检测(三位一体) 保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
本章主要内容提纲
1 中药质控现状 2 中药质控方向 3 中药质控模式
1 中药质控现状
中药质量控制根本目标:保证中药安全有效。 而中药质控的现行目标:保证中药材或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 性。
变化规律等。
比如,可以从不同来源、不同产地(道地)、不同规
格(三七多少头的、人参多少支的)、导管的长度、
木质化的药材木质化的程度、油细胞的大小多少、淀 粉粒的多少等等,分析出药材的质量,使过去经验鉴 别的东西变成了形象化的东西。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姜黄属植物叶: 供试材料处理:撕取表皮制片。 其中每份材料选取3-5片叶子,每片叶子撕取上下 表皮各5-10个视野。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 重复性较好 (RSD = 5.78%), 实
际样品检测结果均能通过可靠检验 (偏离直线P > 0.05、偏离平行P > 0.05)。研究结果表明, 所建立 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可以作为板蓝根品质生物评价的 方法之一。
当前, 板蓝根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依托常规性状 鉴别和精氨酸的定性检识, 该方法既难以做到客观定量, 又与板蓝根的药理活性几无关联, 也就难以保证它的临 床有效性。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与常规鉴别方法比较不仅在结果 上具有一致性, 而且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 单、客观、可定量、快捷等优点。本方法的建立提高了 板蓝根的质量控制水平, 并且能够为抗病毒类中药质量 生物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④数据倍数转换,求出目标实际大小值和密度值;
⑤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模式识别处理。
例如
“大小”表征:细胞直径、面积、体积、体密度,平 均间距等; “质地”表征:细胞体积、密度、壁厚,纤维和石细 胞密度等; “粉性”表征:淀粉粒和木质化细胞的数密度、体密 度、体积等; “油性”表征:油细胞数密度、体密度、油滴面积、
一般在叶片中部中脉附近撕取表皮组织。
观测:上表皮气孔,下表皮气孔; 上表皮副卫细胞,下表皮副卫细胞;
上表皮细胞,下表皮细胞。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图像分析操作: ①图像采集,将制片置于配有CCD摄像机的显微镜下观察采样
②图像预处理,包括编辑、轮廓修饰、灰度变换、逻辑运算 和二值化操作等,以便获得清晰完整的目标灰度图像; ③参数测定,包括面数密度(个/mm2)、截面积(μm2)、周长 (μm)、最大直径(μm)、长宽比、圆形度、圆球度等参数。
程度随剂量的变化而有显著的改变;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4) “适用性”是指选取的检测方法应快速、高效、
通用性好、易于推广;
(5) “定性定量”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方法最好应具 有定性鉴别(生物效应谱)和定量分析(生物效价值) 的双重特性。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之一:“热谱图”(基于生物热动力
b 区分药材的不同部位;
d 追踪制剂的工艺过程及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 c 监测原料与成品之间、成品批间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2 中药质控方向 2.3 生物检测
生物检测
将生物检测方法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不
仅可以辅助鉴定真伪优劣,又可不同程度地关联安全 性和有效性,尤其在无法对中药中未知复杂成分用成 分检控的方法控制其质量时,更显其优越性。
或化学反应来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可用于
含不同化学成分的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特征的药材。
生物检测是利用生物体包括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 细胞和微生物等评估药物生物活性(包括药效和毒性)的 一种方法。
2
中药质控方向
2.1形性检测
从主观性和模糊性
(趋向)组织形态特征三维化、
可视化、定量化。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高效”是指一台生物热活性检测仪可拥有8—16个检测 通道,甚至更多,可同时对多个研究对象或目标进行检 测和分析,降低成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中药质控模式
——基于道地药材和生物效价检测的中药质控模式
3.1 道地药材在中药生产质量控制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地且传统公认的名优正品药材, 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也是历代中医评价中药材品质的 一个综合而物质化标准。 以道地药材为参照物,克服了单一对照品的不足,有利 于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整合作用的特点和 优势。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目前生物效价检测的常用方法有:酶活力、凝集素活 性、抗病毒测试、抗菌活性、抗炎活性等。这些方法 的专属性较强,而通用性较差,有限的实验条件难以 同时满足几百甚至几千种不同中药及中药制剂的质量 控制和评价。 另:生物热动力学方法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生物效价检测:是指在严格控制的试验条件下,通
过比较标准品和供试品对生物体或离体器官与组织 的特定生物效应,从而评价和控制供试品的质量或
活性。
适用于结构复杂或理化方法不能测定其含量、或者 理化测定不能反映其临床生物活性的药物。
2 中药质控方向 2.3生物检测
中国药典2005 采用了生物效价检测方法控制水蛭质量,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选取以下原则:
(1) “相关性”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方法应与药物的功能主
治或现代药理作用有关,从而保证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 的相关性; (2) “重复性”是指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检测结果应有 一定的重复性,以保证试验的延续性和可重复性;
(3) “灵敏性”是指所选取的检测指标应能客观体现反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