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基本理念】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教材分析】
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李时珍与弟子庞宪住在破败的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收获,并且亲自冒险品尝草药,为了修订好《本草》不顾劳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口标】
1、知识目标: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对句子进行的品析赏读。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法与学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怕吃苦”四个字,我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

我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

教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可以打破传统的半讲半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过程看似“散”其实阅读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都跳不出教师的这一系列设计中。

一、找一找——找出文中所有的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全文贯穿一个“苦”字,这个“苦”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首先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务,学生开始认真读课文,用红笔记号找出文中的“苦”,在找一找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l“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2“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过,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3“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砚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此后我相机紧问:你们如何来理解这些句子的?学生便说:“我们是通过找关键词来学习的”。

如灰尘、青苔、断垣残壁、蜘蛛网“断垣残壁”“啃”“垒”等词,我让学生用找到的这些词再次来形容李时珍一行人食宿与工作环境恶劣,学生能用“破败”一词来形容古寺,进而描绘出住宿环境的简陋,用“饥餐渴饮”“啃干粮”来描绘生活的困苦,用“晓行夜宿”来描绘路途的艰辛,用“垒桌子”来描绘工作环境的艰苦。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让学生“自由找”,“自己读”,“自觉读”,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自我感悟和理解,将所想所悟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画一画—一画出文不怕吃苦的句子。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乍一看是个苦字,深读精读字里行间跳跃出“不怕吃苦”四个字,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四个字,还需从全文的内容入手,从关键句人手,从中心句入手,为此我让学生以勾画文不怕吃苦的句子开始,来理解文中蕴含的“不怕吃苦”的精神。

让学生开展了四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画出不怕吃苦的句子,完成两个讨论题:1李时珍给你留下的印象。

2我想对李时珍说。

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其余的当组员作勾画员。

在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我便请学生派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画到了这个句子:1“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是过夜,比往在家里苦多了。

”2“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各小组在与李时珍的对话中,理解了“长年累月”、“奔波”“万民得福”、“为什么吃苦也值得”,结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感受到李时珍是个的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人,
学生还对李时珍说了很多充满敬佩的感人的话。

最后,我出示了填空练习,让学生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给予,在交流学习互相吸取。

体现了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课后反思:本堂课能按照教师设计的五个环节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创设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在教学中,过低的估计了学生的信息收集量,表现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不能运筹帷幄,从容解答,以至于让学生对教师的解答得不到满足。

其实,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的信息收集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所以,我们要做到备教材必须先备学生。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的那样,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以读为本,更好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在说课中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