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法理学
2.法官是在“以心治心”。
•心灵决不可以从小就与邪恶的心灵厮混,更不可犯 罪作恶去获得第一手经验以便判案时可以很快地推 测犯罪的过程,就好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 •一名好法官一定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因为人 很晚才知道不正义是怎么回事。
3.倡导贤人政治,轻视法律。
一个城邦国家如果实行法治的话,就会限制和妨碍 哲学家的统治,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国王的手 脚是愚蠢的,就好像是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 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药方一样。
这一命题集中地反映了智者派所追求的法律文化的精 神,标志着希腊人法思维的转折。当时的法律思想还 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寓于哲学之中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号称“希腊三杰”
( 一 ) 苏 格 拉 底 的 法 哲 学 思 想
苏格拉底主张
1.法律是人类幸福的标准,认为美德即是知识,道德 规范就必须奠基于知识,来源于知识; 2.道德规范的混乱,是由于在知识上没有确定是非善 恶的标准所致; 3.国家的法律就是体现是非善恶标准的,所以遵守法 律,是一种美德的要求。 苏格拉底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甘愿以身殉道(原 则、信念),而不愿苟且偷生,这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八卷两组
第一组是讨论理 想中的国家的,第 二、三、七、八各 卷属之;
第二组是讨论实 际政制的,第四、 五、六等卷属之。 余下的一卷是结论。
实际内容
它基本上包括两 种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政治理 论的讨论;
(二)关于现实政 制的讨论
(二)古典自然法时期和罗马法学时期
早期的自然法思想:西方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 万物莫不受到自然法则和自然理性的统辖或制 约。人类社会乃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世俗世界的法则乃是自然法则不可分割的构成 要素,世间秩序乃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人定 法乃是自然理性的集中体现。
法 学通论 法学院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 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基本理论 研究法与法学的一般原理、概念、范畴、 制度和方法,它既是形成于各应用法学 (部门法学及其应用学科)之上的具有普 遍性、根本性、抽象性的的法学学科,同 时又对各应用法学进行理论指导和价值指 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全书分为十卷,主要由 三部分组成: (1)一卷至五卷,论述 国家的具体组织,讨论 正义、教育、道德、相
论等问题; (2)六卷至七卷,主 要论述统治者必须是 哲学王,并给哲学家 下定义;
(3)八卷至十卷, 主要讨论几种政体及
其优缺点。
( 三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法 哲 学 思 想
亚里士多德
其奠基者是斯多葛学派,该学派认为在人类早 期自然状态下人们以理性为基础的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法则即自然法。
西塞罗对自然法思想的推进
西塞罗曾当过律师,曾到希腊去学习过,后来从政 当过罗马负责司法的执政官,以及罗马负责所有军 事、法律、行政事务的执政官。后来因政治斗争, 离开了政坛, 潜心研究。但晚年参加政治斗争,被 政敌杀害。他的主要著作有《国家篇》、《法律 篇》、《论义务》等。
1、国家与正义
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 是永恒不变的,普遍适用的。自然法体现 了正义,所以正义是存在的。而作为国家 来说,统治者统治公民就象心灵统治肉体 一样,这是自然正义的体现。国家如果不 正义就会遭到死亡的命运 。
2、自然法是什么?
“真正的法律是与本性(自然)相合的 正确的理性;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变的和永 恒的;它以指令提出义务,并以其禁令来 避免做坏事。……试图改变这种法律是一种 罪孽,也不许试图废除它的任何部分,并 且也不可能完全废除它。”
讨论:苏格拉底之死与守法精神
•他认为,自己应遵守雅典的法律,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 契约,这是他不能违背的。 •他把作为一个公民而对国家所负的义务,与作为一个儿子 对父亲所负的义务作了比较。 •苏格拉底承认了人定法的权威,而且把遵守法律作为道德 要求,并认为是神圣的。绝对的不公正的法律,也必须遵 守。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
生于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承袭了马 其顿国王御医的职位。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来到雅 典,进入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学习,达20年。 公元前343年,被聘为马其顿国王的儿子亚历山大的教 师。 亚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 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法学的特点: 1、与一个国家的法制发展相联系 2、实践性 3、经验性 4、保守性 5、价值性
二、西方法学的历史
(一)古希腊时期
到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时,在希腊产生了智者学派。 智者(sophistes)来自名词智慧(sophia)。
智者派奠基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一句名言:“人是万物 的尺度。” 黑格尔称:“这是一句伟大的话”,“是 一个伟大的命题”。
( 二 ) 柏 拉 图 的 法
哲 学
思 想
1.正义就是和谐,就是“各守本分”。
•人的三种天性:理性、意志和欲望(reason,spirit, passion)。三个部分都恪守自己的德性从而实现个 人的最高德性——正义 •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 •国家的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 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劳动)者。
《理想国》,不仅是 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 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 国计划纲要,具有重大的 政治学与法学价值,是人 类文化史上第一本研究政 体的专著。 《理想国》为西方知识界 必读之书。见仁见智,存乎 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 这里的理想国是指柏拉图为 实现公正而设计的一个真、 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副标 题是“论正义” 。
第一节 法学与法
一、法学的研究象
中国古代的律(法)学
重结果正义轻形式正义 重考据轻理性论证:如《唐律疏议》 重实用技巧轻学理阐释 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乌尔比安的定义:法学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 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
法学研究对象 历时性、共时性
法律制度 社会现实 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如何对应 当代中国尤为突出 身边的法律现象:如乙肝歧视、人肉搜索、躲猫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