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洞庭湖渔歌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

东洞庭湖渔歌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论东洞庭湖渔歌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课题组(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摘 要:东洞庭湖渔歌历史悠久,是一种带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元化文化生活的冲击,使原生态的渔歌素材、传唱日渐式微,抢救和保护东洞庭湖渔歌刻不容缓。

将东洞庭湖渔歌的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以具有岳阳地方特色的洞庭渔歌融入岳阳的文化旅游业,从而丰富岳阳的人文景观,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岳阳的“水文化”和岳阳精神的魅力,提升岳阳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旅游热市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渔民上岸;东洞庭渔歌;传承;文化旅游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116-04东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古称“云梦泽”,濒靠湘北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

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使岳阳和洞庭湖自古名扬天下,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而现在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由中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

东洞庭湖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被誉为“长江中游的明珠”,而东洞庭渔歌可谓是这颗明珠中最耀眼、最独特的一缕光芒。

它历史悠久,是一种具有洞庭湖区浓厚水乡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多元化文化生活的冲击,原生态的渔歌和其传唱形式正日渐式微,成为一种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抢救和保护东洞庭湖渔歌刻不容缓,维护“水文化”的精神生态平衡与保护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同等重要。

[1]将东洞庭湖渔歌的传承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并采用民间传承、政府传承与学校传承三者结合的形式,是具体可行的传承方案。

收稿日期:2011-12-09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渔民上岸与东洞庭渔歌的传承”(项目编号269)。

作者简介: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2010年立项项目课题组。

项目主持人:赵凤娇。

项目组成员:赵凤姣、曾彦青、周琴、周丽、薛岩文、张凌。

项目指导教师:朱平珍。

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东洞庭渔歌源自战国时期,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

洞庭渔歌又称丫口腔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洞庭湖浓厚的水乡气息和巴陵渔民文化的鲜明特色。

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韵体类民间文学形式,东洞庭渔歌是渔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历代渔民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产热情。

东洞庭渔歌有织网、补网;推船、拖船;荡桨、摇橹;行船、走风;拉纤、撑篙;想郎、送郎等富有渔乡风味的渔歌20余种。

渔民特有的生存环境使渔歌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了岳阳地方文化的母题和文化源泉,早已渗透进了当地渔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来往机船胜用帆,迎宾送客又增班,一声汽笛君山渡,舟里烟波半日还。

”“风吹洞庭云中波,浪打长堤柳飞歌,船往滩里行,网从天上落,朝捕晨曦星月隐……”[2]这些朴素的歌词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既有渔民打鱼的劳动场景,也有男女渔歌互答的甜蜜、儿童嬉戏的童趣,反映了东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真挚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追求。

东洞庭渔歌是岳阳地方文化的一枝艺术奇葩。

其演唱形式具有乡土味,平民性、生活化的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旋律简练上口,是当地渔民生活历练的沉淀,也是数代人传唱的生命之歌。

“船往滩里行,网从天上落。

网撒水中情,船载日月多。

”“早追汛期抢在先,晚赶渔市快起坡。

桨摇浪里爱,渔家新生活。

”[2]这些渔歌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直116接朴实,与其他民谣有显著的区别。

解放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创作了《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在许多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洞庭渔歌得到发扬光大,2006年6月,由岳阳市申请的东洞庭渔歌作为民间音乐,列入了第一批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庭渔歌的素材和形式还被引进高校艺术教,2009年2月,湖南理工学院的原创节目《洞庭渔歌》赴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取得佳绩。

洞庭渔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湖区传统渔业兴旺史的佐证。

二现代多元化文化生活冲击下的渔歌日渐式微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机械化、科技化捕鱼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改变,渔民结束了湖上漂泊的生活,东洞庭渔歌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加之东洞庭渔歌自形成以来,因为传播方式的单一,缺乏系统完整的书面记载和影音资料,已置于失传的尴尬处境。

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舟山渔歌号子、岱山渔歌等民间音乐,也因传承方式的局限,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原因几近绝响。

因此,寻找与时俱进的渔歌传承方式,避免东洞庭渔歌只剩下馆藏之物已刻不容缓。

2009年2月,根据湖南省《关于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岳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渔民上岸”工程,为1697户专业捕捞渔民完成了危房改造加固工作。

“渔民上岸”工程结束了渔民水上漂的“天吊户”生活,但也意味着渔歌生态环境开始变迁——东洞庭湖水上作业消失,渔歌失去了创作主体和创作所需的独特水上环境。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渔民上岸后的生活,岳阳市劳动部门开展了渔民转业培训,全市已有2049位上岸渔民得到技能培训,2319人转产转业。

[3]这对过着漂流不稳定生活的渔民当然是一件大好事,但也带来渔歌失传的后果。

因此,东洞庭渔歌传承更应得到关注。

东洞庭渔歌传承谱系中最年轻的传承人已经年近七旬,而湖区渔民的弃渔转业使渔歌缺少年轻一代的传承者,直接造成原生状态的传承人濒临消失,这种状况无疑加剧了东洞庭渔歌逐渐湮灭的趋势。

有论者认为,洞庭渔歌目前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民间传承、政府传承以及正在尝试中的学校传承方式。

[4]但是,此三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为了更好地进行洞庭渔歌的保护,在全方位地采用此三种方式的同时,还应将洞庭渔歌的传承与岳阳旅游业结合起来,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水文化”的精神得以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发扬光大,开花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岳阳的经济发展,使渔歌保护与岳阳旅游达到相互支持与合作,为繁荣岳阳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东洞庭渔歌与岳阳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结合岳阳是一座具有底蕴深厚浓郁的旅游文化的历史名城。

它有“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有“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追求和忧乐文化;汨罗江边行吟着屈原的求索精神和吴楚文化;鲁肃阅军台、周瑜与小乔墓、曹操败走华容道等所承载的三国文化;与岳阳楼隔湖相望的有“中国的爱情岛、东方的伊甸园”君山岛上的柳毅传书、湘妃竹所挥洒的爱情文化等。

全市有古祠庙楼67处、古塔20处、古遗址42处、古墓葬42处、名人故居6处、革命纪念地4处,共计227处,开发潜力很大。

[5]虽然岳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厚独特,文化遗址知名度高,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但这些能承载文化内涵的载体方式都比较单一,有些仅仅留下传说和遗址,面向旅游者的旅游产品很难完全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文化遗址虽然价值很高,但是规模较小,有很多文化因为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力也在逐渐削弱,进一步发掘的可能性小,难度大。

渔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能给岳阳的旅游业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厚重而丰富的渔歌文化定能契合新的时代背景,重放异彩。

文化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使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即实现文化资源商品化。

而东洞庭渔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其开发能促进渔歌的大众化,有助于人们整理保存优秀的渔歌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市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发展的独特作用。

东洞庭渔歌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既具有休闲娱乐效果,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将东洞庭渔歌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而加以开发,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它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促进岳阳市承载文化内涵的载体方式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古老的渔歌文化与新时代的市场相结合,无疑就是将渔歌传承与经济发展相联系。

东洞庭渔歌以其内容丰富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很大的潜在的旅游价值,在风景秀丽且壮美的八百里洞庭湖区放歌,能令人心旷神怡,将吸引大量的游客。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将渔歌和旅游产业结合推广,形成一种新兴旅游形式:从单一的渔歌欣赏,到渔歌互动参与,再到其工艺品的开发,使洞庭渔歌从一种文化形态演变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能极大地拓展岳阳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有效地缓解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的生存压力。

对洞庭渔歌加大宣传,增强影响力,使其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品牌,更有利于地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在人民生活质量及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拉动下,我市强力推进“热游岳阳”工程。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值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具有岳阳地方特色的洞庭渔歌融入岳阳的文化旅游业,从而丰富岳阳的人文景观,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岳阳的“水文化”和岳阳精117神的魅力,提升岳阳旅游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旅游热市建设步伐,使岳阳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东洞庭湖渔歌传承的措施洞庭渔歌最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口耳心传的传承方式,当然也有使用乐谱的书面传承。

文字发明以后,特别是记谱法产生之后,洞庭渔歌的传唱从单一的口传心授转向以口传心授为主、曲谱传唱为辅的方式转变。

虽然传承方式上口传心授和曲谱传唱仍然是主要的形式,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歌手和演唱家渐渐参与到民间音乐的演唱、创作或研究中来,不仅对渔歌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析,更对洞庭湖区“水文化”进行了探讨。

研究者还常常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等方式,将其进行梳理和归纳。

这种对洞庭渔歌传承和发展情况所做的研究,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渔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思索。

东洞庭湖渔歌的传承不应以一种单一的形式进行传承,而应以多线条、多思维、多层面的形式,尽力适应和激发民众的审美感受,从而引起社会的认可并得到传承。

洞庭渔歌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学校专业的增设、社会对渔歌的保护。

(一)投入资金,搜集整理——政府的扶持洞庭渔歌的当务之急是要依靠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挖掘整理,加强理论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利用,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