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草原教材分析:《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切自然,用心读完后,仿佛亲自来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明朗清新、一碧千里的神奇秀美的景色,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更是对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探究新知1、出示课题:草原。

介绍作者老舍。

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⑴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⑵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⑶草原是充满生机的……二、感知知识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⑴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⑵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细读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A、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B、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C、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草原天:清鲜、明朗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草原):绿大五、教学小记: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感悟草原人的热情。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⑴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A、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B、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⑶“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⑷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

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2、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⑵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⑶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知识拓宽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

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五、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天:清鲜、明朗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草原人美:热情好客、会心感人六、教学小记:2 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教学准备:挂图、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

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3.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感知新知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

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

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

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

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

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5.再读13自然段,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同时板书。

)四、小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附:板书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五、教学小记:3 白杨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