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刘致平:自然条件说徐敬直:经济合理说李允鉌:宗教文化说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木结构存在的优势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木结构的缺陷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1.骨架的系统“间”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侧脚、升起屋面为凹曲面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四、建筑组群布局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
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六、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三、祭祀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1.遗存郑州商城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2.器物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城市2.住宅3.技术发展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城市2.技术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2.宫室——高台建筑3.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出现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1.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2.骊山陵三、汉(公元前206年~ 220年)1. 木构技术成熟2. 斗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3. 屋顶形式丰富4. 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四、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1.陵墓——薄葬2.园林3.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一、隋(581~618年)1.城市:大兴城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敞肩拱桥跨度37米优点:减轻桥身自重,减少山洪冲击力二、唐(618~907年)最辉煌时期儒、道、佛合一表现形式:“和”唐风1.唐长安2.建筑群3.文化交流,相互渗透扩大4.完美、成熟的建筑体系家具的变化外来影响——佛教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5.“都料”三、五代(907~960年)停滞发展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四、宋、辽、金(960~1279年)(一)北宋1.李诫《营造法式》内容分五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2.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3.风格隽永,注重细部4.砖石建筑水平提高5.园林:注重个人趣味6.木构的发展:群体组合(二)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以密檐塔为主(三)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四)南宋1.园林2.城市:对南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平江图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年)一、元{1271~1368年}异族统治1.元大都2.木构建筑草率3.宗教建筑发展二、明(1368~1644年)1.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3.建筑群4.砖普遍应用于民间5.园林6.“民俗化”“世俗化”倾向三、清(1636~1911年)1.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2.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3.住宅丰富4.园林5.制度《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二、城市的起源1.最初的城2.最初的市3.形成城市的条件三、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1.城市的初生期2.里坊制确立期里坊《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里坊制极盛期4.开放式街市期第二节实例(一)都城一、汉长安1.选址:先从大环境考虑“四塞以为固,被山带河,金城万里。
”小环境:利用秦兴乐宫发展利用龙首原高地2.布局:革新特色3.形制:轮廓不规则“斗城”二、南朝建康1.概况2.选址:秦淮河入江口,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地势险要,“龙蟠虎踞”3.布局:宫城:居中居北市:分布秦淮河两岸居住区——里:为自由式街巷河网:秦淮河、青溪、运渎4.形制:宫城三套城利用自然地形,以山为阙(牛首山)三、隋大兴、唐长安1.背景:2.布局: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集中布置官署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里坊。
3.道路系统:中轴线对称,规整的方格网;全市性的干道及里坊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四、宋东京1.概况2.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3.布局:4.特点:宫城居北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建立厢制五、元大都与明清北京1.大都概况北京: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北移,利用金的离宫2.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3.突出成就:水系的设计水面用在苑囿空间4.明清建设六、明南京不规则城市布局为其特色1.选址:2.形制3.分区明确(二)地方城市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的涵义二、研究意义三、住宅形制的演变四、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特点:2.竹木构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承重式5.藏碉楼6.土楼7.窑洞8.毡包第二节实例一、北京四合院1.历史背景:五朝都城,帝国风光,礼仪之邦——文化积淀厚,底气足2.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3.分析: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4.评价: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1.苏南住宅的三种形式:城市官式住宅乡镇天井住宅民间小型住宅2.秋官第尊让堂的平面布局3.结构特点:正贴抬梁式,次间与边贴穿斗式上下层柱不对齐4.梁架与雕饰:梁架采用月梁式,以扁作为贵,圆作次之。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土楼:夯土建筑1.背景:两次汉族大迁移中原迁至华南“客家”礼制观念、家族观念、风水观念是客家文化三大支柱2.类型:一家一楼,防卫功能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3.特点四、河南巩县窑洞属黄土高原,黄土厚可达100—200米,结理坚实,极难渗水,直立性极佳,为窑洞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紧缺,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
1.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2.剖面3.类型与结构: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地坑入口设坡道。
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4.特点分析:优点1) 经济,以土为材料2)节能,冬暖夏凉3)防火、防噪4)少占农田、植被缺点1)通风差,潮湿2)排水、抗震性能差3)施工周期长五、安徽歙县棠樾村1.村基选址:枕山、环水、面屏2.村口、水口六、山西襄汾丁村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
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歙县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
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
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
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
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
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歙县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
但多座牌坊集于一处,成为了一个群体,却只有棠樾一处。
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而建成。
“棠”是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村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至明清,一直绵延了八百余年。
该村的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庭。
自宋以来,这个家族中曾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和节妇。
孝、忠的事迹则尤为突出,同时,这个家族又是地域文化的旺族,以富商大贡众多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出现了“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的大徽商鲍志道。
显赫的家族创造了显赫的牌坊,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
棠樾牌坊群: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敦本堂(男祠)--清懿堂(女祠)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一、宫殿的型制1.“茅茨土阶”时期2.2.高台建筑盛行3.3.宫殿与宫苑相结合4.4.纵向布置“三朝”《礼记》周天子与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南京宫殿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二、唐代大明宫1.历史沿革2.布局特点三、明清北京宫殿1.历史背景2.特色1)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2)承袭南京,继续发展“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
”园林化和宗教渗入3)建筑艺术成就中轴线——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线抵钟鼓楼空间有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