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4.1.1 认识三角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的第一课时。

对于本节课内容,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说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习了平行线之后的又一几何内容,是前面几何知识的延续,也是学好三角形其它知识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在知识结构还是数学应用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归纳三角形定义,并会表示三角形。

(2)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3)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类
过程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

(2)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及条理的表达能力。

(3)结合知识应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
的能力,并渗透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让学
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应用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
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一下重点、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1)三角形定义的归纳。

(2)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的探究及应用。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三角形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教学思维依赖具体直观、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法: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3、学法: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自主尝试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创设情境导新课(2)结合实例引定义
(3)动手操作探规律
教学过程创设意图创
设情境导新课(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三
角形
目的在于: 让学生观察熟悉的生活图
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入新课,
引出课题。

结合实例引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的
三角形。

提出问题: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世界
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由学生的讨论
引出三角形共同特征: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条边。

偿试回答;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表示方法及边、角、顶点
表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偿试说出三角
形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后通过师生交流归纳出定义;最后通过类
比“角”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习表示三
角形,在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慧眼识图
请你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
出来
A
B C
D
考查三角形的表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
在复合图形中找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
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通过以上环节中的观察,分析、归纳、
交流,完成了定义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突
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动手操作探规律变魔术
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
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如果
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能得到这个结
论吗?(用两种方法证明)
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自
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

用以前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

巩固练习:
1. 已知∠A,∠B,∠C是△ABC的
三个内角,∠A=70°,∠C=30 °,
∠B=().
2. 在△ABC中,∠A=80°,∠B=∠C,
则∠C=().
这两个题是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
义。

下面的图⑴、图⑵、图⑶中的三角形被
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试着说明
理由。

(3)
(2)
(1)
通过对这个猜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
维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强
化了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上面猜想,将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
分为三类: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相应图内: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1)30度和60度
(2)40度和70度
(3)50度和20度
3.在下面的空白处,分别填入“锐角”,“钝角”或“直角”:
(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另外两个内角之和,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的两个内角都小于4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四、教学说明:
1、设计特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和扩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逐步渗透创新意识。

2、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1)
定义
学生展示部分
三角形 表示方法
记作:△ABC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3、时间安排:
(1)创设情境导新课 用时约2 分钟 (2)结合实例引定义 用时约10分钟 (3)动手操作探规律 用时约18分钟 (4)练习 5分钟
(5)小结、布置作业 5分钟
A B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