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行为一、礼仪概述人们常说礼仪是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把钥匙,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重要标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要求随之也越来越高。
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注重文明修养,讲究礼仪,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几乎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
(一)礼仪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辨析何谓礼?《辞海》中关于“礼”的解释共有六条: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④礼物,如送礼,礼单;⑤古书名。
⑥姓,春秋时卫国有大夫礼孔、礼至。
《现代汉语词典》保留了三项,即:表示敬意的通称;表示敬意的仪式、言语、动作;礼物。
《说文.示部》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神福也。
”其本意是敬神,表示敬意的活动。
由于礼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矩、仪式,于是又有了礼节、仪式的概念。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把这种礼仪活动由“祈神”转向敬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尊重他人的准则。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仪”的解释有五条:①法度、准则;②典范、表率;③形式、仪式;④容貌、风度,⑤礼物。
当“礼”和“仪”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合成词“礼仪”时,就是取“形式、仪式”这个义项。
“礼仪”一词,早在《诗经》和《礼记》中就已经出现了。
现代关于“礼仪”的解释:①行礼之仪式;②礼节和仪式;③礼节和仪式、风俗或传统的变种,历史地形成了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④礼在社会生活中之程式化或名物化体现,主要指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规范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活动、典礼程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⑤包括礼节和仪式,是社会、道德风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⑥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⑦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约定俗成了这样那样的规定,以协调相互的行为举止,为社会这部大机器注入了润滑剂,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少一点摩擦;⑧“礼”的表现方式,“礼”的具体化结果;⑨交往的规范。
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地约定俗成了的社会规范,它指导和协调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有利于处理相互关系的言行举止;⑩向宾客表示敬意的方式。
以上解释,从内涵、外延两方面对礼仪的概念进行了说明。
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事物,在内涵方面,它是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准则、方式、形式和程序,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具有指导和协调入际关系的作用。
在外延方面,礼仪包括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
1.礼节礼节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即在日常生活的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福、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待人处事的规矩。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与礼貌相辅相成的,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节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内容,反映了对人对己的尊重,是人们心灵美的外化。
在旧社会,由于不同阶级的人在利益上的根本冲突,礼节多流于形式。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礼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
现代礼节主要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鞠躬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作揖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
2.礼貌礼貌在《辞海》中解释为:“对人恭敬和顺的仪容”,即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礼貌是对一个人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明层次和文明程度。
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礼貌、书面语言的礼貌、态度和行为举止的礼貌。
如:微笑、鞠躬、握手、拥抱、敬称、敬语、敬词等等。
礼貌行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的行为规范。
3.仪表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在古代,仪表包含表率和相貌。
在现代,人们通常指仪表端庄、容貌俊秀、风度翩翩、举止潇洒。
可见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仪表美包含两个意思:①指人的容貌、形体、体态的协调优美。
如体格健美匀称,五官端正秀丽,身体各部位比较协调,线条优美和谐,这是仪表美的基本条件;②指经过修饰打扮及后天影响形成的美;③指一个人高尚美好的内心世界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外在体现,这是仪表美的本质。
所以,美好纯正的仪表来自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和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
端庄的仪表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尊、自重、自爱的一种表现。
4.仪式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
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
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是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过程中,常常要举办各种仪式,以体现出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是为了纪念等等。
常见的仪式包括成人仪式、结婚仪式、安葬仪式、凭吊仪式、告别仪式、开业或开幕仪式、闭幕仪式、欢迎仪式、升旗仪式、入场仪式、签字仪式、剪彩仪式、揭匾挂牌仪式、颁奖授勋仪式、宣誓就职仪式、交接仪式、奠基仪式、洗礼仪式、捐赠仪式等等。
仪式往往具有程序化的特点,这种程序有些是人为地约定俗成的。
在现代礼仪中,仪式中有些程序是必要的,有些则可以简化。
因此,仪式也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
但是有些仪式的程序是不可省略的,否则就是非礼。
总之,礼仪几乎包含了人们生活交往领域的各个侧面,从修养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被界定成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角度来看,礼仪既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角度来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通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对他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审美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必然外化;从传播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礼仪的特征礼仪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演变而形成的。
在现代礼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性,即文明进步性、共同共通性、复杂多样性、形式内容规范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性。
1.文明进步性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进步的结果,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类从盲目迷信、敬鬼神到崇尚科学、从战争到和平,都是在走向文明,走向进步。
礼仪的文明进步体现在对人、对己的尊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体现在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等诸多方面。
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素质与外在文明修养的综合体现。
2.共同共通性礼仪共同性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共同的礼仪形式。
社会愈发展,文明程度愈高,礼仪的共同性就愈突出。
礼仪的共通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地域不尽相同,但礼仪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它早巳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人们彼此通过礼仪来表达情感和尊重。
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都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的礼仪。
3.复杂多样性世界丰富多彩,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门、绚丽多姿。
由于民族信仰、习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从语言的表达礼仪到文字的使用礼仪,从举止礼仪到规范化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等,礼仪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比如在人们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握手礼、点头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拱手礼、脱帽礼、问候礼等。
礼仪可谓多种多样,繁纷复杂。
有些礼仪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在甲国家或地区与乙国家或地区可能截然相反。
4.变化发展性礼仪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不断变化发展的。
它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礼仪传统,摒弃和革除了显示人尊卑身份的跪拜礼仪,并随着新型礼仪的民主、平等关系的确建立,礼仪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礼仪在运用时也具有灵活性。
一般说来,在非正式场合,有些礼仪可不必拘于约定俗成的规范,可增可减,随意性较大。
在正式场、合,讲究礼仪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但如果双方已非常熟悉,即使是较正式的场合,有时也下必过于讲究礼仪规范,这较剥削阶级礼仪又是一大变化发展。
5.规范统一性礼仪的规范性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
礼仪的统一性是礼仪的内容形式的统一,即人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礼仪的外在形式规范,而且还必须有它内在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个性品质修养。
可见,内容是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6.历史传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长期共同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和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
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
作为一种人类的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
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文明社会给人们营造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使人们在社会交际中自觉地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准则,有助于社交礼仪的规范化,增强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加强礼仪在社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1.遵守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地位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应自觉地遵守,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也是一种公德,即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