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年级: 2011学号: 1111010336学生姓名:罗雪2012年11月01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摘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前言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 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
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
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
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吴霓等(2004) 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1.1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
杨淑爱(Brenda S. A. Yeoh) 和林翠凤( Theodora Lam) 指出,在孟加拉,18 %~40 %的农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 Kuhn) (2006) 利用1996 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孟加拉5~14 岁的5 930 名儿童中有91 %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 ,另有2 %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 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 %;在蒙古,964 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
1.2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
罗国芬等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我国历史上海外人口的迁移,如华人劳工、非法移民以及留学生的国际人口的迁移也以单身迁移为主,这些都容易形成家庭内部的亲子分离。
1.3现阶段留守儿童群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让这一历史性现象备受关注,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
1.3.1 受社会发展影响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1.3.2 受家庭环境影响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
1.3.3 受政策体制影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异地入学费用高、且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
1.3.4 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
1.3.5 群体存在的持久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教育学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2.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2.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
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许立华、林宏认为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
蒋平、阳德华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尤其重要的影响,监护人意识的淡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青春期性知识的传授。
2.1.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2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2.2.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
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
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2.2 智力教育下滑。
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2.2.3 情感教育缺失。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2.2.4 教育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管,较之非留守儿童,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
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家校合作难。
心理方面性格极端化,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
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生病了不能及时得到照顾,卫生习惯较差。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对策和建议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3.1制度和政策方面改革户籍制度,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和外出打工父母一起生活;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项继权提出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张利萍认为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除以当地公办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的主渠道外,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黄祖辉、许昆鹏提出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
3.2学校、社区和家庭层面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留守儿童行动措施主要包括: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的培训;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社区方面——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
社区可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者妇联、团组织等开展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扶贫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群体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
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
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4.总结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受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迫切的就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为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障碍,尽早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1)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建设,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远虑”和“近忧”。
(2)积极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外辛勤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要通过家乡情的熏陶,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地方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所附属相关部门要创造一定的环境与空间给想回乡创业人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