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
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音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
在书面上,复音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复音词,又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6复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天子小人诸侯先生联合式干戈国家社稷朋友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主谓式月食霜降体验面熟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7附加式合成词①前附式阿爷第一有苗阿母②后附式欣然燕子石头率尔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形上古今通用(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用词。
历史词“膢”、“倡优”现代汉语新生词“电视”、“网络”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大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一样,从古到今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如:人、水、山、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完全不同。
比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是“应当”,而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到的情况。
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色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指一个词由文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文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a 分析字形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止戈为武)b 考核文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文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因形求义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古文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b功能作用相似。
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c方式情态相似。
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
(2)相关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
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
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7怎样掌握词的引申义?举例?a词义引申的方式单向、多向、综合(要-腰-中间-拦截-要挟-需要).b词义引申的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2)由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
(3)由实词到虚词.“和”的本意是应和。
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8词的假借义,是指由假借而产生的含义9、假借的特点:a词的本意和假借意没有意义上的关联b同音假借c既是通假,又是假借10、分析假借意与通假A有本字,通假:皮与肉相果则寿:包裹东归曰果属:赤裸二女果,若固有之:围绕伺候B本无其字的假借。
其我之谓矣:大概其可再乎:难道,岂10为什么要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a、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
b、释词有据,能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同义词及其辨析1同义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为同义词。
2总结可以从哪些方面辨析同义词?(一)从词义差异上辨析1、概念义上的差异(1)外延不同吏—官击—攴(2)内涵不同①所指事物的形状、部位、性质、用途不同。
斧—斨颈—项商—贾府—库②动作行为的方式与状态不同。
哭—泣—号—啼坐—跪—跽③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侧重不同。
恭—敬朱—殷2、色彩义上的差异(1)褒贬义不同杀—弑—诛征—讨-攻—伐—侵—袭(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饥—饿(二)从语法功能上辨析之—其不—弗耻—辱之—往第五节同源词1、同源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2、确定同源词的三个条件a、语音相同或相近b、语义相通c、有比较充分的文献材料语法第一节词类活用1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下定义。
2辨析词类活用和词兼类,并举例。
活用,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使用频率低)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是词本身固有的,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
(使用频率高)3总结词类活用有哪些类型?分别列举1-2个例子并解说。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后面有代词“之”、“我”等作宾语(3)名词前面有“能”、“可”、“欲”、“敢”等能愿动词(4)名词前面有副词(5)名词前面有介宾词组作状语6)名词后面有介宾词组作补语(7)名词用“而”连接(8)名词的前面有“所”字(9)名词的后面有“者”(10)名词充当复句中的独词分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形容词后有名词性词语、代词作宾语,不构成修饰性的偏正关系,这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形容词前面有能愿动词“能”、“足”、“可”等(3)形容词前面有“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形容词前面有代词、数词、名词性词语作定语,而形容词作为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充当宾语时(3)形容词充当主语时动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在“其”、“之”后作中心语时(2)动词充当宾语时(3)动词充当主语时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1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比喻(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5)表示身份、情理或依据(6)方位、地点名词作状语如何识别名词在句子中作主语还是作状语?第三节特殊动宾关系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分别举两个例子并解说使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意动: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为动:夫人将启之2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a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客观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观b或把宾语当作什么3如何识别使动用法与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法第一种:“……者,……也”式第二种:“……,……也”式第三种:“……者,……”式第四种:“……,……”式第五种:判断句的否定形式非吾族也第六种:判断句的省略主语形式第七种:用判断词“是”的形式是何故也2、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什么词性?起着什么作用?a、“者……也”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B.、“……也”,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张骞,汉中人也c、“者……”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维(惟)”、“乃”、“即”、“必”等词的词性和作用是什么?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阐述如下:a“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b“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
如:尔惟旧人。
c“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是乃狼也。
d“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形式中的“非”是什么词性?起什么作用?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
*古代汉语中“是”的词性与作用?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5、判断句的活用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③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相关的复杂的内容6、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不同第三节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被动句分两类:意念被动句和结构被动句4.a、“于”字句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问:“于(乎)”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数破于齐秦b、“为”字句(1)为+名词(施事者)+动词(2)为+名词(施事者)+所\见+动词(3)为+动词(4)为+动词+于+名词(施事者)(5)为+所+动词“为”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引出施事者,放动词前表被动C、“见”字句(1)见+动词(2)见+动词+于+名词(施事者)“见”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动词表被动d、“被”字句1)被+动词(2)被+动词+于+名词(施事者)(3)被+所+动词(4)被+名词(施事者)+动词(5)被+名词(施事者)+所+动词“被”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助词表被动e“受”字句(1)受+动词(2)受+动词+于+名词(施事者)“受”在这些被动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助词,帮后面词表被动第四节古代汉语的特殊词序句式1、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2、什么是宾语前置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的类型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吾谁欺b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要前置否定词+代词+(能愿动词)+动词不患人之不己知,莫我背顾c一般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的宾语要前置唯/惟+宾语+是/之+动词惟命是听先君之好是继d无标志的宾语前置问:这种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有哪些?1谓语前置a表示感叹语气大哉,尧之为君甚矣,汝之不惠b表示疑问语气谁欤,哭者;何哉,而何为达者c为了音韵宜室宜家;有鸣仑庚2定语后置的条件?a表修饰性的定语可以后置,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能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