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猪场生产的经济效益,在生猪市场上转败为胜,成为众多生产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仔细分析起来,对猪场经济效益的影响无非有两方面因素,即市场上生猪价格和猪的饲养成本,市场上生猪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生产者无能为力。
因此,降低饲养成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
1.重视品种改良养猪生产者必须利用产肉性能好的猪种。
而一般优良品种均具有产仔多、日增重快、饲料报酬高、屠体重、瘦肉率高等特点,如:华都原种猪场从法国引进的大白、长白种猪,初产窝仔均为11.6头,而一般土种猪不具备这些特点,且生长较慢、饲料转化率低。
就目前市场而言,改良猪价格比未改良猪价格高0.6~1元/kg,如果按90kg出栏,一头改良品种猪比未改良品种猪多获利54~90元,若万头猪场可多获利54~90万元,因此,品种好坏直接影响猪场的效益。
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种猪,这些种猪都是经过高强度选育的品种,由于国内部分猪场在选育上的误区,培育出一群具有高的生长日增重,较低的背脂厚度的猪群,使现在的母猪与其祖先比较对营养变得更加敏感,对饲养管理的每个环节的要求也更加精准,否则母猪繁殖力就会不尽人意。
母猪繁殖力是养猪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高度变异的性状。
因此,抓繁殖猪群管理,是生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1.1科学选择种猪,不能一味地追求种猪的健美体型作为育种场,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育种方案。
再根据育种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猪群特点的《场内选种规程》,明确自己培育种猪的类型,是作父系,还是作母系。
然后根据目标持久系统地进行定向培育,并制定生产指标等级标准,把合乎目标的、等级高的留下作种用,以不断地提高和改良种猪群。
考虑到提高猪群繁殖性能水平,在选择繁殖力高的品种或品系作母本的前提下,以下几个性状可供参考:(1)以改进生长速度、繁殖力和群体整齐度为重点,兼顾体型外貌,特别是四肢的结实度。
(2)选择指标为目标体重日龄、背膘厚、胎产活仔和离奶至配种间隔。
(3)达lOOkg体重日龄l60d、背膘厚♂1.20cm及♀l.30cm、胎产活仔9.5头、离奶至配种间隔25天。
(4)要求腮小无坠肉,臀部不过度丰满,腹线微弧状而不紧收,体质微疏松而不过分紧凑。
体长1lOcm以上、臀宽28cm以上。
(5)正确处理选种和定向培育的关系。
选种是基础,定向培育是关键。
离开了定向培育,选种工作就成了消极地等待上帝的恩赐。
这一理论既是对自然和人类实践的客观总结,也完全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原则。
1.2建立合理、健康的猪群胎次结构(1)要使胎次分布达到最佳,需要使主动和被动淘汰最佳化。
淘汰母猪主要原因有:①繁殖障碍:需要反复配种才能受胎,不发情,未能分娩,窝产仔数少,母性差等等;②运动障碍:躯体结构有问题,肢蹄疾患,骨软骨病,受到伤害;③退行性变:极端体况,疾病,流产,泌乳障碍;④遗传改良速度加快。
(2)在生产记录中,许多猪场的母猪平均胎次达到6~7胎,老龄母猪经历了多次的繁殖和泌乳后,通常有高的死胎率。
因此,母猪在7胎后即便是体况很好,但产活仔数下降了,就考虑该淘汰了。
(3)严格遵守淘汰标准,实施现场控制与检定,最好是每批断奶母猪检定一次,保持合理、健康的猪群胎次结构。
1.3摸清后备猪群的病原分布,开展后备猪群的驯化和疾病净化(1)首先饲养在专一的后备猪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可用支原净125×10-6/t+金霉素400g/t+阿莫西林250g/t)和多维,连喂两周。
最好每月重复用药一次,每次至少7d。
(2)如果是外引种猪必须根据供种场疫苗注射情况,结合本场实际,实施后备猪群的疫苗免疫注射。
(3)后备猪群投入配种前应全面逐个抽血检查,摸清后备猪群的病原分布和疫苗免疫效果,确保无特定病原个体。
对于外引种猪还需调入哨兵猪(本场老母猪或老公猪)混养,经接触观察四周,无异常,经猪体表消毒后方可转人生产群合群饲养。
1.4科学的培育管理后备猪群(1)拟订喂料标准,制订限饲优饲日程,日喂料两次。
母猪6月龄以前自由采食,7月龄适当限制。
喂料2.0~2.5kg/d/头。
根据不同情况、配种计划增减喂料量。
后备母猪在第一个发情期(配种前一月或半个月)开始,要安排优饲催情,日喂料量2.8~3.5kg,配种后料量减至1.8~2.2kg。
(2)后备公猪单栏饲养,圈舍不够时可2~3头一栏,配种前一个月单栏饲养。
后备母猪小群饲养,5~8头一栏。
(3)建立后备母猪发情档案。
母猪发情记录从6月龄时开始,仔细观察初次发情期。
后备母猪的初配年龄7.5月龄,体重≥llOkg。
公猪初配月龄须达到8.5月龄,体重要达到l30kg以上。
(4)加强管理,促进发情:对进入配种区的后备母猪坚持每日运动l~2h并用公猪试情检查。
可采取如下措施:(1)调圈;(2)和不同的公猪接触;(3)尽量靠近发情的母猪;(4)进行适当的运动;(5)限饲与优饲。
(6)应用激素。
2.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费用2.1饲料费用饲料的费用,占整个养猪成本的70%以上。
饲料转化率高低直接作用于猪的饲养成本,若饲料转化率由3.5∶1降到3.2∶1,则一头猪可节省饲料18kg,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可减少饲料消耗180吨,这样无形中可节约30万元。
因此,合理利用饲料配方中的原料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又一因素。
同样原料,不同配方,饲料转化率不一样。
同样,相同的配方来自不同产地的原料,饲料转化率也不同。
只有采用最新科学方法配制的全价饲料和生产性能最佳的杂种猪,才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营者的效益。
2.2配方设计在设计饲料配方时,要灵活运用饲料标准,科学选用饲料原料,根据不同饲料原料的营养成份含量及猪的生产方向、生产性能、生产阶段、性别和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以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瘦肉型猪要获得较高的瘦肉率,就要求日粮达到理想的蛋白质水平。
夏季为增加猪的食欲和保证足够的采食量,必须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特别是要提高饲料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同时,还要添加氯化钠、碳酸氢钠等电解质,以促进采食,保证猪只较快的生长速度。
2.3饲料调整(1)哺乳期及保育期小猪(出生-25公斤)淘汰体弱多病的小猪,对于健康小猪加强饲养管理,切不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饲料质量,因营养变差和照顾不周的小猪容易发病,生长受影响,结果肉猪后期更难照顾,成本反而增加。
(2)生长前期肉猪(25-50公斤)生长前期的肉猪仍然需要好的饲料、好的管理来饲养,才能发挥最好的生长潜力。
因为,50公斤以前的小猪仍然是长瘦肉和骨架的最佳时机,生长不可受到影响,但是配方中鱼粉等高价格原料可以不用,而由其他原料进行替代。
(3)生长后期肉猪(50公斤-出售)50公斤以后的肉猪配方可以适当降低营养成分,如50-80公斤肉猪的蛋白质可以酌减0.5个百分点(如由17.5%降到17%),80公斤-出售肉猪的蛋白质可以酌减1.0-1.5个百分点(如由17%降到15.5%)。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基本原则,最好的饲料配方仍要依据猪只品种、采食量、季节和猪价等因素做调整。
①限饲量要以达到最佳料肉比为考虑准则,50公斤以前的肉猪不宜采用,50公斤后则依品种可做不同的食量限制。
②公母分饲可以使猪群整齐一致,按照阉公猪与母猪不同的营养需求配合饲料,在满足其营养需求的条件下降低饲料成本。
③种猪饲养种猪在饲料品质及饲喂量直接影响了繁殖性能,种猪的营养必须保证。
3.加强综合防治,杜绝传染病发生,保证猪的健康生长猪的生长快慢、饲料利用率的高低,不仅与猪的品种、饲料有关,而且与猪的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猪场经常有慢性疾病的困扰,特别是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猪能吃不长,从而延期出栏,增加饲养日和饲料消耗,造成饲养成本上升。
很显然,如果猪场暴发传染病,猪大批死亡,造成饲养成本上升,往往会使经营者陷入困境。
因此,必须加强防疫消毒措施,严格贯彻执行免疫程序,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及时消除有害气体,保证猪的健康生长,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3.1猪的免疫:根据猪群的免疫状态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制定免疫程序应考虑和周边的疫病流行情况、猪只抗体和母源抗体的高低、猪只日龄的用途、以及疫苗的用途等制定。
后备猪重点预防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猪喘气病、猪细小病、猪乙脑、蓝耳病、萎缩性鼻炎及大肠杆菌苗等;经产母猪和种公猪重点预防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猪乙脑、蓝耳病、萎缩性鼻炎及仔猪大肠杆菌三价苗等;商品猪重点预防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猪喘气病、仔猪水肿病、胸膜性肺炎。
另外所有猪均注意猪丹毒和猪肺疫病预防接种。
3.2做好驱虫计划、商品猪60日龄后和50公斤各驱虫一次,新购仔猪10天后驱虫,种母猪每胎分娩10~14天驱虫一次。
3.3猪病的治疗:对于猪病重点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发生疾病应及时治疗,如为传染病,应隔离治疗,同时对发病猪的同圈和临圈猪进行全部治疗,并注意巩固疗效,避免猪病的复发。
并对病死猪进行深埋或用死猪处理池进行严格消毒或焚烧处理。
4.加强管理,合理安排生产环节养猪生产者,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技术。
只有这样,生产经营者才能利用有限资金去做更多的事,养猪经营者还必须有分析市场的能力,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生产计划,使生产和销售相结合,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环境管理(1)扑杀病猪将健康状况欠佳的猪只尽快处理掉。
(2)降低密度饲养密度过大会给猪造成应激,从而影响饲养成绩,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提供适合的环境,猪只的健康情况有保障,猪只的饲养成绩自然会提高。
(3)避免污染猪场应谢绝外来人士进入,注意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工作,规范猪场管理。
(4)改善设备改善不合理的猪舍设计,注意猪场之间的距离、排污设计情况、通风情况,标准是好管理、易消毒,病原易控制。
(5)净化猪群常见的净化猪群方法有早期隔离断奶法、净空14日法、统进统出、分段隔离饲养法等等,通过净化猪群创造良好饲养环境,可降低猪的发病率,避免因发病给养猪生产造成的损失。
5.驱虫提高夏季猪场经济效益猪的寄生虫种类繁多,有蛔虫病、疥螨病、猪毛首线虫病(鞭虫病)、肺丝虫病、弓形虫病、球虫、囊虫病、旋毛虫病等,但以疥螨、蛔虫、球虫、鞭虫病最为常见,对猪的危害较严重,常常造成猪群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夏季天气潮湿,是寄生虫活动活跃、危害严重的时期,因此,做好猪群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工作是提高夏季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防制措施5.1坚持做好猪场寄生虫的监测工作;新引进的种猪应在隔离期间应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重复驱虫。
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严防外源寄生虫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