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一、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不同表示方式比例尺的比较方法:统一化成数字式再比较。

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例: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等的数字。

2.熟记课本的各种图例和注记。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一、地球1.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月食、帆船远航、登高望远、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图片。

2.地球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

3.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图片。

4.地球数据:表面积:约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1.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越地心的假想轴。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交点。

北极:地球最北端。

南极:地球最南端。

3.两极方向:站在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南方。

南极:站在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北方。

二、经纬网1.经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2.区分经线与纬线: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纬线相互平行。

经线是半圆,纬线是圆圈。

3.东西经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为西经)。

4.南北纬分界线: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围成的经线圈。

判断东西半球:小小为东,大大为西①西经小于20°W、东经小于160°E为东半球;西经大于20°W、东经大于160°E为西半球。

②经度小于20°都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其他的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6.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

7.两条相对经线围成一个圆圈,叫经线圈。

经线圈之和为180°。

8.经度分布规律:经度向东增加为东经;经度向西增加为西经。

纬度分布规律:纬度向北增加为北纬;纬度向南增加为南纬。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方式:2.南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9%。

2.熟记四幅地图。

(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分布)3.熟记大洲大洋分布图。

4.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5.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大印北)6.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

7.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北冰洋。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陆地地形之最: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最高的高原、山脉;最长的山脉分别是什么?等高线的特点:①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上的数字表示海拔,数字越大海拔越高,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②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

③凸低为脊(等高线向低海拔突出为山脊)凸高为谷(等高线向高海拔突出为山谷)第四节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①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②基本观点: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③板块的运动形式:张裂拉伸(形成海洋或裂谷),碰撞挤压(形成山脉)。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

2、四大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气候;地形;海陆位置。

4、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从两方面考虑①资源、环境方面②社会经济方面5、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的国家:意大利、德国、瑞典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的影响:①劳动力短缺②人口老龄化第二节世界的人种1、三大人种分布区:黄色人种:东亚、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欧洲、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南亚。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与南部。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2、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语言及分布区:汉语:中国。

英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

西班牙语:西班牙、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

葡萄牙语:葡萄牙、巴西。

俄语:俄罗斯和东欧各国。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3、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西亚、北非。

佛教:东亚、东南亚、斯里兰卡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发展:村庄--城镇--城市--特大城市。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1、天气: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特点是多变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3、重要的天气符号:台风S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温和降水是构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3、计算日平均气温: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为日平均气温。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①纬度分布规律:气温自赤道向两级递减(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垂直分布规律: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摄氏度。

③海陆分布规律:同一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别是:7月和1月,而海洋则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

5、降水的类型:对流雨(赤道附近)、地形雨(沿海地区山地迎风坡,世界雨极印度的齐拉朋齐、夏威夷群岛的卡维金尼山)、锋面雨。

形成降水的共同因素:一定有上升气流。

6、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热带沙漠气候)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④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太阳光线直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2、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注意地球公转示意图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自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只有在温带地区才有四季的更替4、影响气候纬度因素(受纬度原因的影响造成的气候差异)的因素:地形地势因素(受地形影响造成气温和降水的不同)海陆位置因素(受距离海洋远近的影响造成的昼夜温差差异和降水的不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五章世界的地区发展差异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划分依据(差距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分布特点:A、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于北半球。

B、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包括中国、巴西等国。

3、发展差异:发达国家具有高新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来的廉价原材料,制造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品,获取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生产品种单一,建设资金不足,生产效率不高,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4、“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二、国际合作(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是导致当代世界诸多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2)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3)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明显。

三、国际组织(1)联合国(UN),是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俄)(2)世界贸易组织(WTO),重要的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旗帜为“五环标志”奥运精神“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其理想是“和平、友谊、进步”。

(4)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5)全球性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区域性组织:欧盟(EU)、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7)政府间组织: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8)非政府间组织:国际商会(IC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