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命题规律】(1)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属于高考热点篇章。
(2)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西学东渐等是高考重点。
(3)从形式上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考查。
【考向预测】用现代化史观,从新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工业的产生、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西学东渐。
近年,从正面评价洋务运动逐渐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的共识。
【主干基础知识记忆】【阶段特征】一、政治上: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①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
②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①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过程: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③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拓展深化】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上通商口岸的开放(1)从革命史观看,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和开辟租界,把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也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2)从现代化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辟,客观上冲击着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它成为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着带头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通商口岸的开放,使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从文明史观看,通商口岸开放,有利于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5)从社会史观看,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首先传入,西方文明的社会习俗也较早传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拓展深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1)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新的时代特征,并不是体现在其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张,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最后都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前者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而后者在于其缺乏实行的社会基础。
二、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拓展深化】图解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2.洋务运动(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性质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意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1)变动:“变动”主要指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企业的产生。
具体表现在: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但在广大内地地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企业产生,但甲午战争后破产;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国营企业又称官僚资本,不断发展壮大。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后经历艰难的发展历程。
④外国资本在中国不断发展,甲午战后大规模在中国开设工厂。
(2)原因:①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②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③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三、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
(2)实践:洋务运动。
(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早期维新思想(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四、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端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
2.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拓展深化】近代物质习俗变化的特点(1)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3)过程上:由中西冲突到融合,趋势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4)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把握高考方向】考向一洋务派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体西用”[考查核心概念]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2.理解(1)“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依然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产生了。
(2)“中体西用”是洋务经济的需要。
洋务经济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
政府的支撑成为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
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成为洋务运动的“天职”。
(3)“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自存的需要。
兴办洋务既有资金的艰难筹措,又有技术的艰难筹备,还有习惯势力的障碍,更有顽固派的攻击与责难。
为了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洋务派在引进和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不如此,洋务派便无以自存。
(4)“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
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
[典题1]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该学者( )A.对顽固派的因循守旧观念不满 B.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进行批评C.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 D.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表示怀疑【解析】“工具方面的西方化”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目的是为巩固封建统治,而题干中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体现了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批评,故B项正确;维新派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了传统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考向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考查横向关联]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解析】材料“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说明当时中国民族工业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生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剥削。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A项表述不全面,B、C两项对题旨的理解错误。
据近代民族企业所处的环境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考向三前事不忘之千年变局——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考查阶段特征]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典题3] 据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记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根据“租界”即可知这是近代时期,男从事“鬻贩”,女从事“纱丝”,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奢华渐起”“礼教鲜存”反映出传统节约重礼教思想已经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救亡图存的问题,故A项错误;也没有反映出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是“礼教鲜存”,不能说“礼教束缚妇女解放”,故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