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精品

推荐-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 精品

体育科学学院学科建设经验总结体育科学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近五年),主要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校学科办、科技处等部门的直接指导,以及各兄弟院系的大力支持。

与学校兄弟院校相比,我们深知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在这里我还是很乐意就我们院的学科建设经验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一、学科建设主要经验1、好的领导班子是关键我院的学科建设是在吉首大学副校长白晋湘教授和院长的直接领导以及院领导班子直接参与下进行建设的。

全院教师在校、院领导的带领下,上下一心,讲团结、讲实干、讲奉献,学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999年获得体育教育本科专业;20XX年获得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校首届六个硕士点之一);20XX 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20XX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教学团队”获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吉首大学首批5个博士点建设学科之一;20XX年获得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实现了我校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2、好的政策是保障为了充分调动我院教职工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积极性,院领导班子和院学术委员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依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有关文件和科技处科研奖励有关政策,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体育科学学院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体育科学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试行稿)》、《体育科学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选拔办法(试行)》;逐步建立了学科建设档案制度,将学科建设成果固化,使之成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学科建设考核机制。

3、好的管理制度是根本我院的学科建设实行院长、学科带头人两级管理制度。

院长对学科建设负总责,抓全面工作,学科带头人负责我院四个学科点的具体建设。

学科建设实行在院长领导下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在学科带头人之下又设学科方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科成员,学科梯队的构建主要根据我院师资情况和老师科研方向,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进行学科归位,并在学科内部实行学术研究“导师制”。

4、好的研究环境是基础我院的学科建设主要依托三个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训练基地、州跆拳道训练基地),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科学研究所处的地域优势、地区优势和民族优势,紧紧抓住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加强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建设(体育人文社会学)。

注重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统筹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统筹各门类学科建设的关系,统筹重点建设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统筹办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我院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好的学科团队是核心体育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学科团队。

每次碰到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时(诸如博士点建设申报、硕士点申报、重点专业申报、特色专业申报、新专业申报),每次都是在院长领导,学科带头人带领,各学科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充分进行论证(经常征询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

学科组的骨干成员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加班到深夜,没有人有怨言。

在这个学科团队里有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工作者、第六届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教学能手(2人)、青年骨干教师8人;1999年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课题11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7项,省级课题32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等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各1项,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部;CSSCI期刊15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摘4篇等。

通过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0XX年我院考取3名博士),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增强,高层次人才群体初步形成。

学科队伍中有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3人,其中博士1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20人,其中三分之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这些高层次人才在各自的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院学科梯队的骨干成员和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1、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学科建设要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好民族传统体育学优势特色学科。

首先,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的建设。

全面建设,精心筹备,保证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通过增强实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学科。

其次,加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科的建设,扩大第一批硕士点的辐射力度。

第三,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学国内领先地位,保持省级重点专业的优势,争取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2、实行多层次学科建设管理,建立学科建设成长机制,落实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我院学科建设由五个学科层级结构组成。

第一层为博士点建设学科;第二层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第三层为拟新增硕士点学科;第四层为普通硕士点学科;第五层为校级重点学科。

每一级学科都在同一级学科中实行竞争机制。

学院根据学科层次不同,设定不同的学科建设经费标准。

学院对每一层级的学科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办法,由学科带头人负责项目的执行,学院分年度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验收。

3、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1)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目前制约我院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学科带头人的问题。

各学科在解放思想,积极引进、重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学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建立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机制和淘汰机制。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组织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考察,开拓视野。

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水平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学科带头人从事或申请国家级高层次科研项目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科带头人走访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

(2)积极培养学科骨干鼓励和支持学科骨干有计划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对于年轻的有前途的人员采取"导师制"的培养方式,优先学科骨干外出进修,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学科骨干厅内、校内基金项目,支持学科骨干从事科研工作,同时要积极引进学科骨干,使学科梯队职称、学历等结构趋于合理。

(3)充分发挥合作单位教授和兼职教授的作用鼓励各学科聘请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对于不能长期来院工作的学者,通过人才共享,为我所用,使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在队伍培养和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发挥作用,用外部资源补充内部资源的不足。

4、加强条件建设,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结合专业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一些投入,使专业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建立科学、规范实验室管理体系,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数字化平台和图书资料建设。

5、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精选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相统一;二、以学科前沿性内容为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三、对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增加基本实践技能课程;四、加强研究生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2)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首先,重视导师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的改善,坚持标准,严格按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把最优秀的教师选入导师队伍。

建立导师档案,完善竞争机制,对所聘导师不搞终身制,实施动态管理。

其次,建立有效机制,多方吸引人才。

建立校外兼职导师制度,吸引优秀的人才来院任兼职导师,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最后,指导教师必须跟踪学术前沿的发展,不断拓展学术视野,保持学术创造的旺盛热情,提高学术水平,并在科研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科学道德意识和修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持良好学术风尚,坚持教书育人。

三、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及目标1.发展思路重点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学科,积极培育拟新增硕士点和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硕士点建设在目前学科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条件,确保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十二五”时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为博士点的成功申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科建设的重点由申报工作转移到申报和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上来,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学科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成国内独具特色,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建成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建成校内重点学科。

具体任务是以人才为根本,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和民族类学科研究特点,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为目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瞄准体育社会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前沿,每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4~6项,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学术影响和学科优势。

根据我院“十二五”期间的学科类型定位和学科专业定位,我院“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目标主要确定为以下方面:(1)学科专业申报目标20XX年争取使我院的博士点达到1个;硕士学位点数达到4个;争取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和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点。

争取获得运动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本科专业;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达到2个。

重点支持博士点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使我院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2)学科梯队建设目标培养、引进2-3名具有省内一流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引进3-5名学科后备带头人,使我院多数学科梯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争取博士人数有较大的突破。

使我院的硕士生导师达到20人以上。

学院将通过制定完善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办法、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来协调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规范对学科梯队的管理。

(3)科研水平目标各学科的科学研究要严格坚持既定的、稳定的科研方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十二五”时期的科研工作。

分别按博士点建设学科、硕士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专业)、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和拟新增硕士点学科(专业)的科研要求,完成科研工作量。

(4)培养规模目标“十二五”末期,我校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120人;全日制本科生规模达到1000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