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一般检查概论
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 区别: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主要是纤维蛋
白原。
血清
血浆
全血
(二)血液理化性质
1. 血量
血浆量与血细胞量的总和,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 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2. 颜色
红色,来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
动脉血:鲜红色 静脉血:暗红色 严重贫血者:血液红色变浅 严重CO或氰化物中毒:樱红色 高脂膳食后:血浆呈乳白色 溶血患者:不同程度的红色
造成溶血的原因
▲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血细胞受外 力而溶血 ▲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
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 ▲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 作过大 ▲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 血的细胞;
▲用压脉带时间过长,引起血管内溶血
▲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 ( 血量不足 ) ,由于渗透 压的改变发生溶血 ▲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 ▲注射器或盛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 ▲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 生泡沫,发生溶血。
6.优缺点
优点:方便快捷
缺点: 末梢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
标本混有组织液
采血量受限 疼痛明显
7、注意:
①穿刺部位消毒酒精干后方可穿刺
②烧伤病人应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③一人一针
激光采血仪
(三)动脉采血法
1、适用:用于血气分析
2、部位:股动脉等
3、器材:专用采血器
4、注意:采血后立即封闭针头, 避免与空气接触, 及时送检, 最好在30分钟内检测
4. 输液时采血部位的选择 若一侧手臂静脉输液时应从对侧手臂取血,以免 血液被稀释或输入的液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若二侧手臂同时进行静脉输液,应选择输液穿刺
点的远心端取血,且避免采血部位距输液处太
近。
(二)血液标本的送检
1.唯一标识原则 条形码系统
2.生物安全原则 专用容器运送
3.尽快运送原则 4.接收和拒收标本原则
禁忌于: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功能检查
3.肝素
抗凝原理:抗凝机制复杂
(1)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抑制凝血活酶的形成,
(2)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反应,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3)灭活氨基酸蛋白酶,抑制凝血酶的形成 适用于:血细胞比容测定和临床生化多项检查 禁忌于:凝血功能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检查,因为它可使白细胞聚
30g/L碘酊和75%乙醇
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
6.穿刺 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呈30。角斜 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7.抽血
缓慢抽动,迅速拔出
8.放血与混匀 注意要取下注射针头
普通静脉采血示意图
真空采血法
又称负压采血法,是将有头盖胶塞的采血试管预先抽成不
集并使血涂片染色后产生蓝色背景
4.草酸钠 •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阻止血液凝固 • 对凝血因子Ⅴ保护作用差,不适于凝血检查
5.双草酸盐抗凝剂 草酸钾使红细胞体积缩小,草酸铵是红细胞体积增大,两 者以适当比例混合,恰好不影响红细胞体积和形态,可用于
血细胞比容、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
全血比密: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的量 正常男性:1.055~1.063 正常女性:1.051~1.060 血浆比密:1.025~1.030 和血浆中的蛋白浓度有关 血细胞比密:1.090 血浆渗透压:290~310 Osm/(Kg.H2O)
6. 酸碱度 7. 凝固性
正常血液PH值7.35~7.45 是凝血因子激活的结果
染色原理与瑞氏染色法大致相同,染料由伊红和天青组成,
本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为清晰。
(三)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兼顾两种方法之长,使血细胞的颗粒及胞核均能获得满
意的染色结果。
六、血细胞显微镜计数法
显微镜计数法的质量控制 技术误差 误差 固有误差
计数域误差 仪器误差
(1)技术误差: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使用器材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影响因素
涂片的厚薄与血滴的大小、推片与载片之间的角度、推片 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血膜分布不均:推片边缘不齐、用力不均和载玻片不清洁 所致
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血液粘度较高,保持小的角度可
得到满意结果,反之,应保持大的角度
五、血细胞常用的染色方法
4.瑞氏染液的质量评价
(1)血涂片实际染色评价
(2)吸光度比值(RA) 瑞氏染色的成熟指数以RA=1.3±0.1为宜 新配制的瑞氏染液往往偏碱,染色效果较差,须存放一 定时间,待染液成熟,染液成熟的过程主要是亚甲蓝逐渐转 变为天青B的过程。在密封条件下,贮存时间越久,转化的 天青B越多,染色效果越好。
5.染色效果分析
(1)血膜外观呈淡紫红色 (2)经瑞氏—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红细胞:粉红色圆盘状
白细胞胞质:颗粒清楚,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 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中性粒细胞颗粒染成紫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染成深紫色
嗜酸性粒细胞颗粒染成桔黄色
淋巴细胞胞质染成淡蓝色
(二)吉姆萨染色法
2.细胞的着色原理 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
过程。 化学的亲和作用+物理的吸附作用
嗜酸性物质:细胞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 红色,如:血红蛋白和嗜酸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物质:细胞中的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亚甲蓝结合染成 蓝色,如淋巴细胞胞质和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的嗜碱性颗粒
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少,属于系统误差。
(2)固有误差:包括计数域误差和仪器误差
计数域误差:由于每次充池后细胞在计数池的分布不可能完全
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仪器误差:指器材(计数板、盖片、吸管等)不准确、不精密 等造成的误差,该误差可通过定期校正各种器材来减少。
3. 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 原因(1)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根带负电荷,形成Zeta电位。 (2)正常血浆成分,血浆粘度及血流动力学等的影响。
4. 粘滞性
取决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 全血粘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
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 比密和渗透浓度 比密:血液与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可稳定Ⅴ因子和Ⅷ因子;
血沉测定(1:4); 因其毒性小,也用于配制血液保存液
2.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
EDTA有钠盐和钾盐,钠盐溶解度低于钾盐,一般用 钾盐 浓度:1.4~1.6mg/mL血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 阻止血液凝固 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CBC),血小板计数
采血所需耗材
消毒液
棉棒
压脉带 垫巾 套筒式 头皮静脉式
一次性手套
真空采血管
真空采血装置
锐器盒
普通静脉采血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准备合适数量和规格的试管备用 2.检查注射器 注射器针头斜面对准针筒刻度
3.选择静脉 肘部静脉 4.扎压脉带 采血部位上端 捆扎时间不应超过1min 握拳
5.消毒
化 学 血 型
真空采血
毛细血管采血法
1.适用于:需血微量的检查 2.采血部位:耳垂(检查结果不够恒
定)或手指
左手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
婴幼儿可选用大趾及足底内外侧缘
3.采血器材 带刃的三棱针或专用采 血针 4.穿刺深度 2~2.5mm
一次性专用采血针
三棱针
微量采血管
一次性微量采血吸管
5.采血顺序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测定、 白 细胞计数、 血型鉴定等
(三)血液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协调功能 3.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4.防御功能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静脉采血法 普通采血法 真空采血法 2.毛细血管采血法 3.动脉采血法 动脉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
静脉采血法
采血部位
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 肘部静脉——最常用 手背静脉 内踝静脉 股静脉 小儿可采集颈外静脉
三、血液标本的抗凝
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 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常用化学抗凝剂
1.枸橼酸钠(柠檬酸钠)
浓度:109mmol/L(32g/L) 抗凝原理: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 可溶性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适用于:血栓与止血检验(1:9)
采血质量控制
要注意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1、患者情况 ①年龄、性别、种族 ②活动情况及精神状态 ③采血时间及体位 ④服药或吸烟
2、采血
①操作规范
②勿挤压皮肤 ③压脉带使用时间尽量短
压脉带使用时间应少于 1 分钟 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可放松压脉带
3.避免溶血 溶血:指红细胞破裂, 使血红蛋白从细胞内 溢出的现象
同的真空度,利用其负压自动定量采集静脉血样。
真空采血装置有头皮静脉式和套筒式两种
优点:定位准确、传送方便、 封闭无菌、标识醒目、 刻度清晰、容易保存
常 用 彩 色 真 空 采 血 管 容 器 的 用 途
凝 血 检 查 血 沉 血 常 规 血 型
化 学 检 查
耐葡 糖萄 量糖
化 学 检 查
化 学 检 查
四、血涂片的制备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其标准是厚薄适宜、头体尾分
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边留有空隙
1.载玻片的清洁
新购置的载玻片必须用浓度约1mol/L HCL浸泡24h后,再 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切勿用手触及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 燥、中性、无油渍